杨绛先生曾说过:“人和人如果不在一个层次上,那么无论你做什么,对方都觉得不对。”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所谓层次,并非仅指社会地位的高低,更多地关乎人品和对事物的认知清晰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人品,就如同站在山顶俯瞰风景的人,和站在山腰只能看到背影的人,因为环境和位置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认知和人品。
当人品和认知不在同一层次的人相遇,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即便沟通也常常无果。因此,与其勉强交往,不如心平气和地各自安好,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对于认知和品德有所差异的人,我们也无需过多讲道理。因为我们的道理在他们看来毫无意义,纵使我们再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也不如让他们亲自去体验。
正如莫言所说:“能说服一个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能点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说教,而是磨难。” 只有经历磨难,才能让一个人改变自己的认知和人品,只有生活才能教会人们许多道理。
就如同三观不同的人在一起,只能各说各的,就像是对牛弹琴,鸡同鸭讲。正如《庄子·秋水》中所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夏天的虫子无法理解冰的存在,因为它们只能在温暖的时令生存,无法具备对冰的认知。井里的青蛙也无法理解大海,因为它们的生活空间限制了它们的视野。
不同的人,往往受到时空和生存条件的限制,从而导致他们的认知无法达到同一层次。
认知不同,无论你怎么做,别人都无法理解。因为三观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同,考虑问题的感受也不一样。
只有在同频共振的人中,我们才能找到共鸣,只有在兴趣相合的人中,我们才能找到快乐。只有灵魂相似的人,才能彼此理解,就如同懂你的人不用言语,而不懂你的人百口莫辩,有人一说就明白,而有人无论你怎么说,都毫无作用。
有句话说得好:“常与同好论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 尽管事不辩不明,理不争不清,但要看对象是谁。与明事理的人辩论,或许能让自己受益。但与三观不同的人争论,结果往往不会令人满意,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因此,层次不同的人多说无益,与灵魂相似、三观相近的人同行,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人品负责,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无论是谁,只要认知不在同一高度,就不要互相伤害了,因为从本质上讲,我们并非同一路人,又怎么可能产生感人深刻的共鸣呢?
既然世界上没有什么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那么,对于层次不同的人,我们不必刻意相融,也不必试图去改变对方,只需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要去打扰别人的安稳就好。
只有与同一个层次的人共行,我们才能找到彼此的共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与认知相同、人品相近的人,我们之间才能有通情达理的换位思考,也只有三观相符的人,我们才能彼此共行。
所以,认知不同的人,无需争辩;三观不合的人,无需苟同。欲成大树,莫与草争;将军有剑,不斩蝼蚁。远离烂人,不做烂事。
人这一生,就是要与与自己同频的人同行,与三观不同的人各自安好,互不干涉。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