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的报纸:“计划生育的目标是2022年实现人口零增长。”现实情况如何?我们做到了吗?
2025-01-09
岁月静好常在
21年前,山东的《
齐鲁晚报
》顺应时代和国家的提倡,在报纸的封面上报道了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战略目标。
那就是
在2022年实现人口零增长
。
其实与它性质相同的其他省台报纸,都有着类似的报道和新闻。
因为当年我国总人口数量迈入了
12.92亿
,出生人口增长量达到了
1599万人
。
如果再不进行干预,未来的20年人口数量将以指数型趋势上涨。
其实
对于生育,大家在不同时期的想法是不同的
。
如今2024年,上半年人口的增长量仅433万,按照这样计算,一整年的人口增长量还不如曾经的1/2。
为什么导致这样的现状呢?
01
生育率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关于生育这个话题,我国从古至今经历了较为极端的思想变化。
古时候,人们以“
人口兴旺
”和“
后代繁多
”为家族庞大的象征。
并且我国社会当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百姓需要足够的人口进行劳作。
后代就是劳动力,劳动力就代表着物质条件
。
所以,当时的人们把后代看的很重,甚至如果女子无法在婚后三年内生育,婆家是可以以此为理由休掉她的。
在这样的观念下,平均每个百姓家庭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更不用说皇家了。
百姓尤其崇尚多子多福,物质条件达到顶端的皇家更是没有限制
。
据史料记载,康熙拥有50多个孩子,最小的儿子,甚至与其孙子年龄相差无几。
但随着战争的降临,人们开始担忧生活的稳定,虽然后代很重要,但是在战乱时期,生育率极大的降低了,人们不敢生。
因为
环境没有给足人们安全感,生育的风险大大提高
。
虽然,心理学上说
人的天性就是生存和繁衍
,但其实二者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并列关系,而是具有先后级的。
生存一定是高于繁衍的
。
虽然父母有着天生保护孩子的保护欲,但这个保护欲被激发的前提是孩子已经诞生。
后来,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踏入了新时代。
战后生育率恢复,甚至在20世纪50~60年代是几何指数翻倍的上涨。
在安稳的环境和急需劳动力的社会下,生育就再一次成为人生的重要大事
。
但很快,如果以这样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10~20年,地球的资源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人口,人们就会面临许多关于人口的社会问题。
这时候,国家干预生育率,提倡少生优生,甚至对于超生的家庭有所惩罚。
这都是出于国家整体层面的考虑。
不过,虽限制了数量,却不曾禁止,但现在出现生育率这么低的情况,就说明
越来越多的适孕年龄的家庭,不愿意生小孩了
。
这不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是否选择生育的问题。
这个问题也是由于社会变化和经济形势引发的。
当今社会虽然没有面临战乱,但经济形势却十分严峻。
生育后代并不是只“生”就结束了,更重要的是“育”
。
养育一个孩子不仅要在精神上付出许多陪伴,更是要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支撑。
所以在经济的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延缓生育计划。
02
自我的实现改变人生优先级
除去社会对于生育的影响,还有就是
个人的思想
也会影响生育率。
在这个个人思想逐渐崛起的时代,生育的优先级已经逐渐被实现个人自我替代。
古时候人们将成婚生育看成人生的头等大事
,是为了家族的兴盛,是为了家庭的繁荣,也是为了后代之间可以相互依靠。
而现在,不能说是亲缘关系疏远了,只能说是个人把关注力都重新投放到了自我身上。
今年一个热门的话题是“
长大后养育的第一个孩子是自己
”。
指的就是孩子在成年经济独立之后,弥补了自己小时候缺失的东西,实现了小时候没有完成的梦想等等。
如今看来,“完善自己”的优先级是超越“生育后代”的,这是个人心理的转变。
美国心理学家
马洛斯
在《
动机论
》中提到过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作为人完善自我的需求之一,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能够将人的潜能发挥到最大,最终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
。
社会因素会导致人们的生育观念转变,而自我实现需求只会使得人们对于生育思想进行扭转。
自我实现
可以为人带来成就感,是由心理促进生理激素分泌的过程。
而生育孩子这件事,未必能够带来成就感,它的结果是随机的,不由个人决定的。
生育孩子是否成功,很大一部分是由孩子决定的
,而且过程极其繁琐,时间战线也很长。
可以简单的说,
生育孩子所获得的自我价值远远低于实现自我所带来的价值
。
无论是情绪价值还是人生价值。
当然,一定会有很成功的生育案例,但是这个概率是相对而言较低且随机的。
03
生育率大幅降低的核心
2003年的报纸上,提出的达成目标,是指20年后人口增长率达到零增长。
而如今
2024年,我国人口增长率不仅零增长,还已经连续两年实现负增长
。
在社会经济压力下,人们逐渐将生育作为了人生的备选项,越来越多的人都经常说:“生孩子还不如......”
这背后的核心其实是
心理安全感的缺失
。
无论是对于国际形势的担忧,还是对于社会经济的压力,最终导致生育思想转变的核心,就是人们对于生育缺乏信任。
这已经不再是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是
群体性心理问题
。
不过,虽然生育率下降会使得家庭结构变窄,家庭互助的氛围减少,人员逐渐疏远。
但,
生育其实是个人的选择
。
许多老人催婚催生,那是因为当时他们的年代是社会和心理都促进生育的。
其实这种想法已经不适用于现在了。
尊重个人的思想和选择,就是对于当今年轻人来说最好的相处状态
。
点击查看全文
大家都在看
推荐视频
精彩推荐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