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许多我们认为的“常识”,实际上是错的。然而,中医表示,这些错觉与他们无关!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常见的谣言,以及中医的解释。
姜一直是中国菜的核心调料,它的辣味来自于姜辣素,它是一类化学物质的统称,具有扩张血管、加强心肌收缩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虽然晚上吃姜可能会带来一些“燥热”的感觉,但只要不过量,对身体并没有太大影响,与砒霜完全是不同的概念。然而,适合吃姜的原则是:适宜于风寒病和寒性体质,但对于阴虚内热者、热盛病人和痔疮患者以及高血压患者来说,最好少吃生姜。
民间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服药期间不能吃绿豆,因为绿豆会“解药性”。然而,这种说法过于绝对。绿豆本身是一味中药,具有清热解毒、解暑生津、利水消肿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绿豆中的绿豆蛋白、鞣质和黄酮类化合物可以与有机磷农药、汞、砷、铅等化合物结合形成沉淀物,减少其毒性并不易被胃肠道吸收。因此,绿豆可以解一些药物和食物中的毒性,但并不具备解药性。
生活中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有伤口的人不宜食用鸡蛋、鱼类、豆腐和韭菜等“发物”,因为会影响伤口的愈合。然而,伤口的愈合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感染、异物存在、缺血缺氧等。而饮食并不是直接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因此,吃“发物”并不会让伤口愈合变慢。适量摄入一些鸡蛋和鱼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反而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十男九虚”的广告宣传,让很多中年人把腰膝酸软的症状归咎于“肾虚”。中医的“肾虚”是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包括肾阳虚和肾阴虚。虽然腰酸是肾虚的表现,但也可能是由于腰肌劳损或前列腺炎等原因导致。如果体内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乱吃补药反而会打破平衡,导致上火、嗓子干燥、大便干燥等副作用。即使补肾也要查明原因,因人而异。
有些人认为,中药越久放,药效就越好。还有一些人觉得囤一些中药会有升值的空间,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大多数动植物类中药在日光、空气、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有些药材还会发霉、被虫蛀,加速其质量的变化,从而影响疗效。任何药材都有保质期,一般在18~20℃的阴凉条件下,可以放置半年至一年,最多不超过两年。一旦药材质量下降,药效也会降低,对身体健康没有益处。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