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吃肉,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第一反应就是“要少吃”“怕胆固醇高”“怕堵血管”,有些老年人干脆一口肉都不敢沾,生怕一不小心吃出心梗脑梗。
但医生反而给出一个完全相反的建议:人年纪越大,越要吃对的肉,特别是那几种优质肉类,不光不会带来负担,反而能帮身体抗老、稳住免疫力、保护肌肉量。
有点反常识,但还真不是吓唬人。
诸多长寿老人,在饮食方面实则存在一个共性,即肉类摄入所占比例并非极低。
特别是过了50岁之后,身体的肌肉在以一种看不见的速度流失着,不管动不动、吃不吃饭,肌肉量都在偷偷缩水。
肌肉一旦少了,不光走路没劲、膝盖容易疼,骨头也会变得更脆,甚至连免疫力都会跟着掉。
有个词叫“肌少症”,听着陌生,但它是导致中老年人跌倒、骨折、卧床的头号幕后黑手。
补肌肉,靠的不是菜,也不是光吃蛋白粉,而是优质蛋白,尤其是动物蛋白。这时候选对肉,就成了关键。
有些肉脂肪重、胆固醇高,是负担;但有些肉不光蛋白质含量高,吸收率也高,对老年人来说,简直是“救命肉”。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鱼肉。这东西在中老年群体里风评一直很好,不腥不腻,好消化,不少人喜欢做鱼汤、清蒸、红烧。
但它真正的价值,并不只是在“容易入口”,而是在于它含有丰富的DHA和EP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鱼油成分。
这两种成分可以抗炎、清理血管里的小斑块、改善血脂水平,还能保护大脑,延缓认知退化。
尤其是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鲭鱼、金枪鱼,这些鱼的脂肪酸含量非常高,吃一口,等于吃进一剂“血管保养剂”。
研究也证明了这点。美国心脏协会的多项追踪调查显示,每周吃两到三次鱼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比不吃鱼的人低了32%,而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也下降了近30%。
国内一项横跨十年的流调数据也显示,常吃鱼的中老年人群在认知能力测试中的平均得分比不吃鱼者高出了14%。
鱼肉里还有丰富的硒元素,是提高免疫力、抗氧化的关键元素,很多人常年免疫力低、易感冒,其实就是体内缺这种微量元素。
再说虾。别看它个头小,营养密度却高得惊人。
很多人误以为虾胆固醇高,其实它的好胆固醇比例远高于坏胆固醇,而且虾肉的脂肪含量非常低,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代表食材。
它还包含虾青素,其抗氧化能力为维C的6000倍,是天然的抗氧化剂,于抗衰老、保护视力、改善皮肤状态大有裨益。
年纪越大,细胞修复速度越慢,抗氧化能力越差,就越需要这种成分。
有意思的是,日本、冰岛等人均寿命全球靠前的国家,国民都普遍喜欢吃虾。
有人做过比对,在日本65岁以上老人中,每周吃虾两次以上的人,血液中抗氧化水平指标明显高于不吃海鲜的人,患眼部黄斑变性的几率也低了不少。
虾肉所含锌与磷亦颇为可观,此二者皆为矿物质,于维持神经系统与骨骼健康而言,均起着至关重要之作用,我们可以多加尝试。
而且虾不难做,煮、蒸、炒都行,老人牙口不好也能吃得下。
再聊聊鸡肉。这可能是最被低估的一种肉。
它不像猪肉那样香,也没有牛肉那么筋道,吃着平平无奇,但它对中老年人来说,却是最实用的一种肉。
鸡胸肉、鸡腿肉蛋白质含量非常高,而且属于优质完全蛋白,包含了九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而且几乎没有筋膜,消化吸收率特别高。
特别是一些消化功能下降、胃动力差的老人,吃鸡肉比吃牛肉羊肉要舒服得多,不容易积食,也不会反酸。
更重要的,是鸡肉里的肌肽成分。它能保护肌肉不被氧化损伤,延缓肌肉老化。
研究发现,鸡肉摄入频率高的老年人,其肌肉质量和下肢力量普遍优于同龄人。
也就是说,鸡肉能帮你“站得稳、走得动”。
有个调查对5000名60岁以上老人做了体力测试,吃鸡肉较多者在握力测试、起立速度、步速等方面都占优。
而且鸡肉里的维生素B族也不少,对神经系统、情绪稳定有很大帮助,老人常有的焦虑、易怒、睡不好,和维B摄入不足关系也挺大。
再来就是瘦牛肉。这个肉很多人不敢碰,觉得红肉伤身,吃了会上火、长胆固醇。
但其实,瘦牛肉是老年人最值得吃的红肉之一,它铁含量高,是补血的首选。
而中老年人群本来就容易贫血,尤其女性,长期不吃红肉,指甲脆、嘴唇白、头发干,都可能是身体在喊“缺铁”。
牛肉还富含左旋肉碱,这是一种能帮助脂肪燃烧的物质,有助于控制体重、提高新陈代谢,很多人年纪一大,代谢降得厉害,吃点东西就发胖,跟这个也有关系。
美国农业部的营养数据库里就指出,瘦牛肉是最适合老年人补铁的食材之一,而且它的蛋白质含量能达到20%以上,比不少鱼类还高。
而且牛肉里的锌和B12含量也很可观,这两个元素对免疫系统和脑神经功能非常关键。
世界上很多长寿村,其实饮食中都适量含有牛肉,只不过吃得精,讲究瘦肉去筋、低温慢炖,不是那种大火快炒、油盐猛加的做法。
要是一个人年纪大了,牙不好、胃口差,又想补充这些优质肉类的营养,该怎么吃才既补得进去又不会消化不良?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