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喝小米粥,到底是会升高血糖,还是能降低血糖?早知早放心
"小米熬粥养胃暖胃",这可是我们中国人从古至今的传统认知。
记得小时候,每到冬天早晨,家里总会飘来香喷喷的小米粥香气,那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仿佛有着驱散寒冷的魔力。
而今,这碗看似平凡的小米粥,却成了很多糖尿病患者心中的纠结。
"医生,我特别爱喝小米粥,但听说它会让血糖飙升,这可咋整啊?"
在门诊时,常有糖友抛出这样的问题。
更让人疑惑的是,有些糖友喝完小米粥后血糖像坐火箭一样蹿升,而有些人喝了后血糖却相对平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到底,小米粥到底会不会升高血糖,首先要了解食物的"升糖能力"是如何衡量的。在营养学上,我们用GI值(血糖生成指数)来衡量食物对血糖的影响程度。简单来说,GI值越高,食物升糖越快越明显。
小米粥的GI值大约在60-70之间,属于中等水平。相比之下,大米粥的GI值约为90,而燕麦粥的GI值则约为55。从这个角度看,小米粥确实比大米粥要友好一些,但也不是什么降糖神器。
不过,食物的升糖作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我们常说的"食物组合效应"就很关键。当小米粥和富含蛋白质或膳食纤维的食物一起食用时,整体的GI值会降低。
比如,小米粥配上一个鸡蛋,或者加些蔬菜,血糖反应就会比单纯喝小米粥要平缓得多。
此外,小米本身的营养价值也不容小觑。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的数据,小米富含B族维生素、镁、钾等微量元素,以及一定量的膳食纤维。特别是小米中的不溶性膳食纤维,能够延缓胃排空和肠道对糖分的吸收,有助于平稳血糖反应。
小米煮粥时,烹饪方式也会影响它的升糖特性。熬煮时间越长,淀粉糊化程度越高,GI值也就越高。换句话说,熬得太烂的小米粥比稍硬一点的小米粥更容易升高血糖。另外,粥的温度也有讲究。刚出锅滚烫的粥会比放凉后的粥升糖更快,因为降温过程中会形成一部分抗性淀粉,这种淀粉不容易被消化吸收,因此不会迅速转化为血糖。
个体差异也是影响血糖反应的重要因素。同样一碗小米粥,对于不同的人,血糖反应可能大相径庭。这与糖尿病的病程、胰岛功能状态、肠道菌群组成等因素密切相关。有些糖友的胰岛功能已经严重受损,即使是低GI食物也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而有些人虽然是糖尿病,但胰岛功能尚可,对淀粉类食物的耐受性相对较好。
2020年发表在《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适量摄入全谷物(包括小米)与改善血糖控制存在正相关。研究发现,相比精制谷物,全谷物更有利于稳定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小米作为传统的全谷物之一,在保留完整谷皮和胚芽的情况下,确实有助于血糖管理。
那么,糖友们到底该如何正确食用小米粥呢?这里有几条实用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控制单次食用量很关键。对糖友来说,一次食用的小米粥最好不要超过200克(大约一小碗)。再好的食物,吃多了也会升血糖,小米粥也不例外。有些糖友早上一大碗小米粥下肚,血糖自然就飙升了。所以,适量是关键。
其次,搭配很重要。单独喝小米粥容易升糖,但如果配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豆腐、瘦肉等,就能有效减缓血糖上升的速度。此外,添加些蔬菜,不仅增加了膳食纤维,还能丰富营养,一举多得。
第三,小米粥的稠度也有讲究。稀粥比稠粥升糖更快,因为稀粥中的淀粉已经充分糊化,更容易被消化吸收。对糖友来说,稍微稠一点的小米粥更为适宜。
第四,避免空腹单独食用小米粥。
空腹时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最强,这时候喝粥,血糖上升会更明显。如果实在想空腹喝粥,记得要配些蛋白质食物。
第五,不要熬煮过烂。小米煮得越烂,淀粉糊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被消化吸收,血糖反应也就越明显。所以,煮至小米刚好软烂即可,不必过分熬煮。
第六,不要在小米粥中加糖或碱。有些地方有在粥中加糖或加碱的习惯,这对糖友来说是大忌。加糖不用说,直接增加糖分摄入;而加碱则会加速淀粉糊化,同样不利于血糖控制。
如果想让小米粥更"控糖友好",不妨尝试改良食谱。例如,可以制作小米杂粮粥,在小米中添加燕麦、荞麦、薏米或各种豆类。这样不仅能降低整体GI值,还能增加膳食纤维和蛋白质,使营养更均衡。
有些糖友可能听说过"粗粮比细粮升糖低"的说法,但事实上,这个结论并不完全准确。粗粮的GI值并不一定比细粮低,关键在于食物的加工方式和食用方法。小米虽然是粗粮,但做成稀粥后GI值并不低。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粗粮就对血糖友好,还要看具体如何食用。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人对食物的血糖反应都有个体差异。最科学的方法是,在食用小米粥后进行血糖监测,了解自己的身体对小米粥的反应,进而调整食用方式。现在很多糖友都配有血糖仪,不妨在食用小米粥前、食用后1小时和2小时各测一次血糖,看看血糖波动情况,这样就能知道自己是否适合食用小米粥了。
总的来说,小米粥并非什么"升糖炸弹",适量正确食用不会显著升高血糖。但也不是什么"降糖神器",糖友不能寄希望于通过喝小米粥来控制血糖。控制血糖最重要的还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服药和定期监测。
小米粥只是我们饮食中的一小部分,关键在于如何将它合理地融入整体的饮食结构中。与其纠结于某一种食物能否食用,不如学会科学搭配,构建均衡合理的饮食模式。毕竟,没有绝对的"好食物"或"坏食物",只有合理或不合理的饮食方式。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