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全英的中国富二代性侵事件:越完美,越危险……

2025-04-01悠悠岁月常在

  编者按

对人设和滤镜祛魅。

作 者 | 拾遗,来 源 | 拾遗

1

最近英国有个案件,

同时引起了国内外网友的巨大关注。

2

一位27岁中国留学生邹振浩,

因涉嫌性侵10名女生,

被伦敦法院指控。

他涉及的罪行共28项,

包括11项强奸罪,

窥淫癖罪、非法拘禁罪

以及持有管制药物罪等等

就连经验丰富、

见过各类恶性案件的伦敦警方,

都忍不住痛斥其为:

“英国史上最猖獗的罪犯之一 ”

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

伦敦警方说从所掌握的证据来看,

邹振浩的性侵行径,

绝不止于这10名女生,

极可能超过50人。

如今调查仍在进行,

警方发出呼吁,

希望更多受害者勇敢站出来,

与警方取得联系。

27岁,下药、迷奸、超50人,

一个个关键词触目惊心,

而当挖出这起案件更多细节,

越看越觉得细思极恐。

3

他的恶劣行径是怎么曝光的呢?

2023年5月,

一位在英国留学的女孩,

在一次学术交流中认识了邹振浩。

当时邹振浩主动添加她的联系方式,

在那之后也经常联系她。

这个女孩觉得,

在异国他乡多个朋友没什么不好,

况且谁能拒绝一个

“优秀”之人的主动示好呢?

邹振浩表面确实挑不出毛病,

他身高180,长得挺帅,

出身东莞一个富裕的家庭,

爸爸是某企业高层领导,

妈妈是老师,

住着每月租金3.7万人民币的公寓,

衣着配饰也都是各种名牌货。

重点是:他的学历很高。

2015年就读于广东工业大学国际班,

还担任过学院学生会副主席,

又去了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读本科,

后又在顶级学府——伦敦大学,

读硕士和博士。

妥妥的高富帅+高知,

所以这个女孩也对他没太多防备。

有一次邹振浩约她聚会,

她想着反正很多人也在就同意了。

可没想到到了聚会场地,

邹振浩就以她迟到开始罚她酒,

到这她也觉得理由正常,

可喝了没多久她就开始发晕,

她以为自己是醉了就想离开,

结果就被邹振浩带回了家。

实际上,

她喝的是掺了迷药的酒,

最终在意识模糊下被邹振浩侵犯。

事发后,

她不停质问邹振浩,

可邹振浩一直以“爱她”为理由安慰。

本以为这事能被糊弄过去,

可没想到女孩很刚,

不仅报警,

还把这件事曝光在网上。

这一曝光,

没想到炸出了另一位受害者,

两个女孩一对账,

隐隐发现很多细节不对劲,

于是一起报警,

警方开始在邹振浩家里调查,

结果发现,

这真的是一起可怕的连环迷奸案。

他的家里有很多女孩的物品,

头绳、耳环、袜子、头发等等,

后来才知道,

这些都是他

从那些被侵犯的女孩身上,

留下的“战利品”。

他的家里还发现了隐藏摄像头,

以及长达1600小时,

上百段的偷拍视频。

这些视频涉及很多女孩,

多半都是中国留学生,

并且基本都在失去意识下被侵犯。

有的女孩没有完全昏迷,

拼命拒绝求饶时,

邹振浩还冷冷地说:别挣扎了。

“你越逼我,

我就越不能考虑你的感受”。

而警方也在现场就查获了

大量用于迷奸的药物、

移液器、丁二醇、氯胺酮等药品。

原来他惯用的手法就是:

悄悄地在饮料或酒中掺入迷药

让受害女性失去意识后实施性侵。

可怕的是,

这一切不只发生在伦敦,

他回国时也用一样手段。

事件曝光后,

多名女性站出来举报,

可就是在这样证据确凿的情况下,

他还在法庭上,

坚称所有行为都是双方自愿。

甚至还将性侵时,

女孩的尖叫和抗拒,

说成是在玩“角色扮演”,

只是“剧本的一部分”。

这一幕幕让人愤怒,

万万没想到一个“高知精英”,

背后竟是一位龌龊邪恶的性侵者。

4

这件事里,

最让我唏嘘的是什么?

是基本所有女孩都提到:

没想到他是这样的人。

有女孩提到:

他太有“迷惑性”了。

UCL工程学博士,

穿着名牌衣服,

住的也是高级公寓,

分享的都是精致餐厅,

还有良好的家世背景,

说话做事也很沉稳。

朋友圈里发布的,

也都是自己学习、旅游等照片。

他经常会待在图书馆,

还发过高分论文,

他把自己包装的太“正面”了。

有女孩第一次去他的公寓,

也是约她一起学数学,

根本没有其他逾矩的行为。

所以当他约女孩子聚会、喝酒时,

她们都觉得只是约会中一件小事,

从未曾往其他方面揣测,

可谁能想到背后一切都是谋划算计。

大多数女生最初和他相识,

都是被他的精英人设欺骗。

不仅对他放下了戒心,

甚至还对他产生了崇拜之情。

这种精英滤镜,

让受害者在面对危险时,

失去了应有的警惕,

最终沦为了他的猎物。

其实这些人设都是他

处心积虑包装出来的假象。

事发后,

一位和他接触的男摄影师朋友爆料,

真实的他与朋友圈的他,

有着天壤之别。

邹振浩长相确实出众,

是很受女孩子欢迎的类型。

但在摄影师眼中,

他特别浮夸。

他非常在意外貌,

每次见面必定化妆。

还植过发、整过容,

甚至三番五次求摄影师,

帮他拍照片打造人设。

日常交流中,

他也常有意无意强调

自己UCL博士的身份,

暗示自己家境优渥,

还频繁展示自己的劳力士手表。

但在摄影师朋友看来,

这一切不过是他低成本的自我包装。

实际上,

邹振浩做过奢侈品代购,

还找他买过炫富的照片。

他根本没表现出来的那么有钱。

为什么他拼命给自己造人社?

因为他知道,

别人一旦相信他的人设,

就会对他别的地方也天然的相信,

才能让他更容易得手。

结果证明确实很好用。

庭审时有一个细节:

当检方询问他性侵细节时,

他脸上出现诡异的笑容。

被进一步追问时,

他反复强调自己各方面都极为优秀。

意思是自己如此优秀,

那些女孩子必然是自愿与他亲近。

即便女生尖叫拒绝,

他也会脑补这是对方

为了迎合他所上演的“剧本”。

毕竟在他狂妄的思维中,

这么优秀的自己,

怎么可能有女生会拒绝呢?

5

今天为什么想写这个案件?

因为这个案例在警示我们:

警惕滤镜背后的陷阱。

生活中,

立人设的情况太常见了。

就像"联合国名媛",

买张门票、租个会场,定制奖杯,

就能批量生产"全球青年领袖"。

靠这套虚拟人设,

不仅收割百万流量,

还可以将广告报价炒到25万。

生活中很多做工程做生意的人

都喜欢去买豪车买豪宅,

自己即使没钱

也要打肿脸充胖子,

因为只有你看起来又钱,

别人才会觉得你有钱,

才会对你有天然信任感,

才会跟你做生意。

高知和精英的滤镜也是一样,

就像包丽案中

那个北大学生会副主席,

背后竟然是控制和虐待狂。

某知名慈善机构的志愿者负责人,

背后居然涉及巨额贪腐,

他们都是仗着完美的“滤镜”和“人设”,

躲了人们的怀疑与质疑。

还有前几天被曝光的

深圳“卖房妲己”刘佳,

她同时扮演36位男士的完美女友,

每个角色,

都能精准狙击特定群体的软肋:

小镇青年渴望的贤妻良母,

都市白领向往的独立女性,

中产阶层钟意的持家能手...

让男方给自己镀上滤镜,

而背后就是精准的杀猪盘。

心理学中有个"晕轮效应":

当我们在某些事物看到光环时,

大脑会自动将"优秀"特质

投射到其所有行为上。

一旦你对一个人产生滤镜,

接下来往往都会被顺理成章的收割。

6

我有个朋友,

遇到一个女医生,

她一路名校毕业,

在某三甲医院上班。

医生这个职业,

似乎天生就有滤镜。

大家总是下意识觉得,

她说的话是对的,

她治病救人一定品德高尚,

所以在她向朋友借钱时,

他觉得医生也不缺这几万块,

肯定很快就能还上,

就毫无保留地借了。

可实际上她就是凭借

医生这个职业做背书,

找好几十人都借了几万,

这钱一累积,

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都被她用来挥霍了。

类似的情况很多,

很多人对老师有滤镜,

可许多性侵案例告诉我们,

教师群体也有很多,

顶着教师光环的变态狂。

警察、消防员等职业,

那一身衣服就是滤镜,

可这些群体里,

一样会有很多人渣,

利用自己的身份,

贪污、腐败、骗财、骗色、出轨。

其实,任何所谓的精英身份,

都很容易成为藏污纳垢的掩护。

我们总误将头衔当担保,

把身份作背书。

但我们真正要学会的,

就是对人设对滤镜祛媚。

7

滤镜可以美化世界,

但别让它成为你认知世界的滤网。

该如何保持清醒呢?

请记住这三个祛魅法则:

第一,

与人交往时要“反晕轮”。

遇到任何完美人设时,

要立即启动逆向扫描:

他的道德瑕疵藏在哪里?

他的行为轨迹是否自洽?

就像评估上市公司,

不仅要看财报数据,

更要排查关联交易和表外负债。

不可能有人是完美的,

不被光环效应冲昏头脑,

你一定要找到他的“最低处”,

才能对一个人有最理性的判断。

第二,

一定要学会“身份剥离”。

当有人用光环来说服你时,

尝试将其拽下神坛:

去掉北大前缀,

他是否还是值得托付的伴侣?

摘掉青年领袖头衔,

她是否仍有真知灼见?

褪去白大褂警服,

这个人是否依然可信?

你要去找一个本身就很好的人,

而不是一个被层层包装纸,

包装的很漂亮的人。

第三,

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标准。

真正的金子经得起烈火淬炼,

虚假人设扛不住岁月推敲。

就像评价企业时常说:

"当潮水退去,

才知道谁在裸泳。"

不妨给所有关系设置观察期,

让承诺在时光中显影,

让真心在磨难中定影。

我很喜欢一句话:

一个真正闪耀的人,

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人。

我们应该学会,

用X光透视每个人的本质,

用CT扫描每个人的本真,

像剥洋葱一样,

一层层去除那些虚妄的人设,

最后留下来的那一部分,

才会是真的。

大家都在看
推荐视频
精彩推荐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