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推开窗,蝉鸣已不如盛夏聒噪,风里裹着丝瓜藤的清苦与桂花的甜香。
母亲在厨房煮着南瓜粥,灶台上摆着刚买的莲藕和梨,嘴里念叨着“立秋要躲秋,别让秋老虎咬了后脖颈”。
这些年走南闯北,看过不少地方的立秋习俗,才发现老辈人传下的讲究里,藏着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
老话讲“立秋不躲秋,一年不顺溜”。所谓“躲秋”,实则是避开正午的烈日与骤变的温差。今年立秋恰逢中伏尾声,暑气未消,早晚却已染上凉意。记得去年此时,邻居张叔贪凉睡在阳台,半夜被冷风激得感冒发烧,折腾了半月才好。
中医认为,立秋后人体毛孔开始收敛,若被冷风直吹,易让寒气入体。建议大家:
躲正午:11点至15点减少户外活动,尤其老人孩子;
躲风口:空调温度不低于26℃,电扇不对头颈吹;
躲生冷:西瓜、冷饮适量,可用百合银耳羹替代。
不做“贪凉客”
上周见一姑娘穿露脐装坐地铁,车厢冷气一吹,当晚就腹痛腹泻。立秋后脾胃虚弱,切记:
不吃隔夜菜(高温下细菌滋生快);
不睡湿发(易引发头痛);
不盲目“贴膘”(三高人群慎吃红烧肉)。
不做“急脾气”
秋主“收”,情绪过激易伤肺。去年立秋,表姐因工作焦虑失眠半月,后来跟着广场舞队跳八段锦,配合深呼吸,才慢慢调过来。建议:
睡前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
晨起练“笑功”(开怀大笑能扩张肺叶)。
咬莲藕——补中益气
菜市场王婶的莲藕摊前总围满人,她教我挑藕诀窍:“七孔粉糯炖汤,九孔脆嫩清炒”。昨日用莲藕、花生、排骨炖了锅汤,儿子连喝两碗,说比奶茶还解暑。
咬南瓜——健脾养胃
同事小李是养生达人,立秋必做南瓜小米糊。她说南瓜富含果胶,能保护胃黏膜,尤其适合常吃外卖的上班族。附上她的配方:南瓜200g+小米50g+红枣3颗,破壁机米糊模式,甜香暖胃。
咬梨——润燥清心
药房李叔说,梨是“天然矿泉水”,但寒凉体质可蒸着吃。教大家一招:雪梨顶部1/3处切开,挖去核,填入川贝粉和冰糖,隔水蒸30分钟,对干咳有效。
傍晚散步时,见公园老人用毛笔蘸水练字,写的是“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忽然明白,所谓“迎秋接福”,不过是顺应天时,在吃穿住行里存一份敬畏与从容。
愿这个秋天,我们都能:
躲过暑热余威,
守住身心平衡,
咬住季节精华,
在落叶纷飞前,先在心里种下一片金黄。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