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人的幸福大于坚持“三观”的时候,对错已经不重要了。
知乎上有人问:幸福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最高赞回答是:幸福的家庭都不争对错。
很多人喜欢把家庭矛盾归咎于“三观不合”。可是,哪有那么多的三观相合?
更多的时候,只是不分对错。
《辛普森一家》里有一句话说的好:“亲爱的,如果你太好胜,永远都不会快乐的。”
01
马东在主持节目时分享了他76岁母亲的一个习惯,那就是只要屋里没人,她就会立刻关掉灯。
起初,马东还会告诉母亲频繁开关灯会影响灯的使用寿命,而且灯一直亮着也消耗不了多少电。然而,他发现母亲虽然口头上答应,但还是会继续关灯。于是,马东选择不再与母亲计较这件小事,因为他意识到节约用电已经成为母亲的固定思维,难以改变。
其实,我们的父母也常常像马东的母亲一样,尽管我们一遍遍地告诉他们某些事情,但他们还是会坚持自己的做法。比如,我们告诉他们隔夜的剩菜不要吃,但他们还是会把剩菜放进冰箱;我们强调不要给孩子买零食,但他们还是会带孩子去超市买。
很多人并没有像马东那样选择不与父母争辩,而是因为所谓的“三观不合”而嫌弃他们,甚至为了一些自认为“正确”的小事与父母争得面红耳赤,结果既伤害了父母,又让彼此产生了隔阂。
举个例子,我的一个同事曾抱怨他的父亲。他的母亲去世得早,夏天他让父亲来城里避暑,结果父亲天不亮就去广场捡矿泉水瓶。同事告诉父亲这样做会让别人觉得他不孝顺,但父亲却说自己习惯了劳动,也不适应城市老年人的娱乐活动。儿子说父亲不懂得享福,父亲却觉得儿子看不起自己,最后老人摔门而出,回了老家。
夫妻之间相处,难免会有分歧,但总有些人非要争个对错,殊不知,即便赢得了争论,却可能输了感情,自己也落得个不开心。
可惜的是,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上纲上线:比如你想报瑜伽班,对方却非说买个垫子回家练就好;你想去外面吃饭,对方却非说外面都是地沟油;你说大海很美,对方却非说大海淹死过很多人……这些事情,其实哪有什么绝对的对错,不过是看法不同罢了,都是些小事而已。
每当和伴侣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最后不欢而散后,总会有人问:好的婚姻,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人可能会说是三观相合。但其实,比三观相合更重要的,是不争对错。
刘涛和王珂的爱情故事被很多人传颂,刘涛在一次访谈中就提到了他们彼此的相处之道,那就是不争对错。她说:“有时候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但争论的过程会让大家觉得累,心里不舒服,我觉得任何的计较都是伤害。”
生活中,很难找到三观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家人之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但比三观更重要的是,彼此要相互理解,遇到问题时不要剑拔弩张,不要追究谁对谁错。
网上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对老夫妻吵架,丈夫总是让着妻子。妻子问:“明明知道我错了,为什么还让着我?”丈夫回答说:“因为我怕吵赢了,输了感情,丢了你,我就输了人生的全部!”
女孩的话,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妈妈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凶巴巴地对女孩说:“什么绿帽子,下次不允许这样说了!”
女孩一脸迷惑,不知道妈妈为啥突然变脸,吓得也不敢再说话。
把长毛的胡萝卜看成“胡萝卜带绿帽子”,多么奇思妙想的创意,却遭妈妈一顿批。
其实,孩子只是将自己熟知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但很多时候大人总是以成人的思维去评判孩子的说法是错误的,不仅会折断孩子发挥想象的翅膀,更会阻断孩子表达自己的欲望。
知乎上一位叫@极乐 的网友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三年级的小女生说自己怕鬼,吓得晚上都不敢睡觉。妈妈再三和她强调,世界上不可能有鬼,让她别瞎想了。
孩子只好向爸爸倾诉。于是爸爸问她鬼长什么样?孩子回答是黑色的,一回头他就不见了。爸爸陪孩子聊了很多,才得知,孩子在路上经常看到鬼。
接下来,每天放学爸爸都悄悄跟着孩子,想看看孩子眼里的鬼到底什么样。结果发现,有一个中年男子尾随自己家孩子。爸爸立马报了警,妈妈得知后,后怕不已,庆幸爸爸听了孩子的“胡话”,才让孩子安然无恙。
很多时候,家长总是强调我是大人,小孩子你就得听我,我知道的比你多,我当然是对的。
却不知,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不同。孩子的世界充满想象力,大人的认知不一定适合孩子的童真。
哪里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孩子只不过在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已。
雪化了是什么?
比起标准答案“雪化了是水”,孩子回答“雪化了是春天”,难道有错么?
家事无对错,只有和不和。家是藏爱的地方,不是说理的地方。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