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病从心生,祸从口出。"
人过花甲,身体的病痛固然可怕,但真正决定寿命的,是那些看不见的"隐形之疾"。
我走访百岁老人多年,发现一个奇妙规律:60岁时没有这四种"病"的人,大多安然度过九旬。
这四种"病",不是医院能查出的,却比高血压糖尿病更致命。
若你一个也没占,恭喜你,长寿的大门已为你敞开。
01
养好情绪的病:少怒,少怨,少耗
老话说:"一怒伤肝,一忧伤肺,一惊伤心。"
我认识一位老中医王先生,今年93岁,腰板挺得像竹子。
年轻时他脾气火爆,因一句话能气得三天吃不下饭。58岁那年,一场大怒后突发脑溢血,差点丢了性命。
病床上,一位老道士给他留下一句话:"气大伤身,怨深催老,情绪耗尽阳气。"
从那以后,他把"少怒、少怨、少耗"写在枕边,每日三省。
孙媳妇做饭咸了不责备,小孙子吵闹当耳旁风,邻居噪音就当听戏。
二十年过去,同龄人大多数都已入黄土,但他却面色红润,精神矍铄。
有人问他长寿的秘诀是什么,他笑道:"我不是不生气,而是学会了'小气'——气量大了,气就小了。"
《黄帝内经》有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情绪呢,就是最廉价的药,同样也是最昂贵的毒。
请您记住:人过六十,与其吃千万种补药,不如少生一次闷气。
02
戒掉贪欲的病:物质极简,精神丰盈
宋代苏东坡曾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的邻居李大爷,曾是一家企业的老总,退休前家财万贯,退休后却把大房子卖了,搬进六十平米的小屋。
亲戚们不解,他却说:"人老了,钱再多也是负担。"
每天早起读书,下午听戏,晚上围着小茶几和老友们摆龙门阵。
家里没有名表名包,却有满墙的书和一柜子的字画。
去年他85岁生日,儿女要给他买豪车,他却摆手:"我这把老骨头,要那些做什么?"
倒是孙子考上大学,他二话不说拿出十万,说是"精神投资"。
老人常说:"人这辈子,少了物质,顶多是苦了身;少了精神,可是穷了命。"
《道德经》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贪欲如火,越烧越旺;知足如水,静静流淌。
请记住:人过六十,不是拥有的越多越好,而是放下的越多越轻松。
03
警惕多言的病:管住嘴,沉住气,守住心
《论语》有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村里张婆婆今年92岁,耳不聋眼不花,每天还能绣花。
年轻时她是村里有名的"话匣子",家长里短、是非曲直,无一不谈。
55岁那年,一场口舌之争引发邻里反目,差点闹上法庭。
从那以后,她立下规矩:家事不往外说,外事不往家说,是非不乱说。
如今她的规矩是:早上三句话问候家人,中午五句话聊天解闷,晚上只说必要的话。
闲下来就念佛、绣花,把嘴上的功夫用在了针线上。
老人家常说:"话多伤神,言多必失,沉默是最好的修行。"
古人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多言如洪水,一发不可收;寡言似清泉,缓缓滋养心。
请记住:人过六十,不是说得多就有人听,而是说得少才有人珍惜。
04
战胜懒散的病:忙碌,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我的老师今年88岁,退休二十多年,每天仍雷打不动地写字、教学。
他常说:"人一旦闲下来,就像机器生锈,慢慢就废了。"
六十五岁时,同事们都劝他安享晚年,他却在社区办了个小课堂,教老人们写毛笔字。
七十岁时,亲友劝他保重身体别太累,他又开始学电脑,在网上开课。
八十岁生日那天,我问他累不累,他笑着说:"人活着就是要有点事做,没事做的日子才叫受罪。"
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全国,每天微信消息上百条,忙得不亦乐乎。
老人家常说:"老了不是不能动,而是不能停。一停,就再也动不了了。"
《黄帝内经》讲:"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懒散如慢性毒药,日积月累;忙碌似温和良方,润物无声。
请记住:人过六十,与其躺着等老,不如忙着返老。
▽
六十岁,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新起点。
正如《道德经》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人生最高境界,不是争高下,而是随心安。
这四种"病",不是靠药医,而是靠心治。
愿你我都能远离这四种病,轻松走过九十春秋。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