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是春天的果子,金黄金黄,甜里透着点清香,很多人吃它只是觉得好吃,压根没把它和肝脏扯上什么关系。
但偏偏,这种看起来没什么存在感的水果,却在一些医生眼里,被叫做“肝脏的守护神”。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悬?不过真不是吹,它跟肝之间的那点关系,讲出来,不少人都说“从来没想过”。
有意思的是,枇杷这种水果,不光只是果肉有用,它整棵树从叶子到果核,从树皮到枝条,都被人琢磨出了门道。
最出名的是枇杷叶,中药房里就有专门一柜子,专治咳嗽用的。但和肝脏的事,其实是另外一套逻辑,不是靠叶子里的什么苦杏仁甙,而是跟它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关系。
肠道菌群和肝脏有啥关系?这里得说点冷知识。肝脏里有条“肠肝轴”,听起来像火车轨道,其实是人体里的一个超级信息通道。
大概意思是,肠道里的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会顺着血流一路被肝脏接收。
要是肠道菌群出了问题,产生了太多毒素或者促炎因子,那肝脏就得拼了命去解毒、处理、打架,时间长了,肯定就出毛病了。
有研究拿出过硬数据,江苏有一所医院做了近800人的数据追踪,发现肝功能异常的人群中,有76%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极低,甚至有的人连乳酸菌和双歧杆菌都基本没了。
这个比例高得吓人,说明肠道菌群一旦崩盘,肝脏第一时间就“躺枪”。
而枇杷这种水果,富含多种膳食纤维和果胶,能直接喂养肠道的好菌群,增加菌群种类,还能调节肠道pH值,使有害菌更难生存。
而且,枇杷果里的某些天然多酚类成分,对肝脏有奇效。有个日籍研究团队曾在2020年发表论文指出,枇杷提取物能明显抑制酒精诱导的小鼠肝损伤。
小鼠喝了酒以后,本来肝酶升得老高,但同时服用了枇杷提取物的那组,ALT和AST两个关键指标都下降了超过40%。
当然小鼠不是人,但方向是对的。而且有这么一组数据作基础,再去联系肠肝轴的机制,怎么想都值得一试。
更奇怪的是,肝病和“冷”有关系。这不是封建迷信,那是有证据的。有一批数据来自山东一所医院冬季肝炎门诊的就诊数据,每年12月到2月,肝炎患者数量是夏季的2.4倍。
原因之一,是冬季寒冷导致血液循环变慢,肝脏供血减少,而肝脏最怕“冷血”。而枇杷性温,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寒气对内脏的侵袭,对那种体寒型人群特别友好。
也正因如此,那些常年怕冷、手脚冰凉的人,吃点枇杷反倒不是为了止咳,而是给肝脏添点“火力”。
但也不能光靠枇杷,肝脏这玩意儿,它不容易喊疼,等到感觉不对劲,大多数都已经晚了。常见的脂肪肝、酒精肝,甚至慢性肝炎,早期基本没啥症状。
有些人肝功能早已异常,结果一查,三酰甘油飙到正常上限的两倍,但人还以为只是最近睡少了脸黄点儿。这就很危险。
医生说,有5种食物,是肝脏非常“喜欢”的类型,平时多吃一点,对养肝护肝有帮助,但关键点不在于这些东西本身“营养多”或者“补”,而是它们在整个代谢系统里帮得上忙。
比如菌菇类,尤其是香菇和平菇,它们富含β-葡聚糖,这种东西不是被身体吸收,而是给肠道里的“益生菌”当粮食吃。菌群吃得好,肝脏才没那么累。
再比如南瓜,不少人都觉得它是个“减肥餐”主角,糖分低,纤维多,但实际上它含有的胡萝卜素是肝脏转化维生素A的重要来源。
缺A的后果不仅是夜盲,更重要的是肝细胞的修复速度会变慢。做过肝部B超的人可能听过“轻度脂肪肝”这说法,而维A水平不足的人群,这种轻度脂肪肝发生率几乎是一般人的1.7倍。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就是黑芝麻。不是说它能“乌发”那种伪科学噱头,而是里面的芝麻素和维生素E,是肝细胞抗氧化的一大利器。
氧化反应如果没控制住,就容易诱发脂质过氧化,结果是肝细胞一个个像“爆米花”那样炸掉,真不是夸张。
此外,豆类食品的重要性不容小觑,黄豆尤甚,其富含异黄酮。
这类物质对于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在女性中,更年期后激素水平变化剧烈,肝脏解毒压力加大,异黄酮可以部分模拟雌激素的功能,减轻肝脏的负担。
最后得说说苹果,不是因为“每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那种老掉牙的广告词,而是它的果胶含量真的对肝脏有奇效。果胶能与肠道中的胆固醇直接结合,减少胆固醇吸收。
有研究表明,每日食用两个苹果,持续三个月,总胆固醇水平平均可降低13%。胆固醇含量降低,肝脏代谢脂类的压力便会减小,如此长期发展,脂肪肝亦能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
这些食物加起来,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组合起来,确实能给肝脏建立一道防线。
关键点在于它们不直接作用于肝,而是从代谢、炎症、菌群、营养等多个维度,间接帮肝脏减轻工作量。
这才是现代人最需要理解的一个核心:养肝,不是灌它什么好东西,而是别让它太累。
说到这,有一个特别反常识的问题就冒出来了——为什么一些长期喝酒但身体看起来挺健康的人,反而检查时肝功能比不喝酒的还好?
这个事其实藏着很大的误区,得解释清楚。
一些看起来“酒量大”的人,身体可能有某种特异的代谢能力,他们体内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活性比普通人高,喝下去的酒精代谢得更快。
这类人酒精停留在血液中的时间短,造成肝脏的负担相对小一点。但这并不是“不会得病”的保险卡。
更可怕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肝功能检测“正常”,但肝脏本身已经纤维化或者脂肪沉积严重,只是功能性指标还没到崩溃边缘。
医学上有一种病叫“隐匿性肝硬化”,初期完全没有任何不适,甚至抽血检查都显示正常,但做肝弹性检查或者影像学时,已经出现不可逆的结构改变。
大量数据显示,在亚洲地区,酒精性肝病患者中有近12%属于这种“隐匿型”,而一旦发现,就是晚期,几乎没有翻盘的机会。
所以不要光看体检报告“没事”就放心大胆地喝。真正聪明的人,是在身体还“没喊疼”之前就开始调整。
喝一点枇杷,吃一点菌菇,保持饮食规律,让肠道菌群别出乱子,这些才是让肝脏能多撑几年、少受折腾的根本。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