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面里的虫是哪里来的?吃了有什么危害?快一起来看…

2024-09-05岁月如流时光

米面里的小虫,还能吃吗?该如何预防?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主食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每逢过年过节,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打年糕,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节日的喜悦仿佛处处都在与主食碰撞。正因为我们如此偏爱各种主食,家里必备的就是米面等原材料。

然而,让人糟心的是,有时候米面里会出现小虫子,让人无可奈何。那么,米面里为什么会生虫?生了虫的米面还能吃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米面等谷物中为何会生虫子呢?一种可能是因为买回来的米面中本身存在虫卵。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为了保留住其中更多的营养物质,加工工艺通常相对简单。虽然这种工艺可以杀灭成虫,但有时会让寄生在米粒中的虫卵“逃掉”。另一种可能是由于储存不当而导致。正常情况下,大米、白面中的水分并不高,不容易生虫。但如果储存环境水分含量较高(湿度达到65%—95%)、温度较高(20—40℃),就容易导致虫卵在一周左右孵化成为幼虫。

那么,米面中的小虫究竟是什么呢?一般而言,米生的虫是“米象(象鼻虫)”,幼虫如肉虫(蛆),在米粒中变为成虫后可以飞行,是威胁谷物的主要害虫。而面生的虫是“赤拟谷盗”和“麦蛾”,赤拟谷盗外观呈现红褐色、圆筒形,外壳坚硬,麦蛾呈淡白色或带红色,成虫会飞。当小虫与米粒相遇时,米虫会逐渐将米粒掏空,还会在其中产卵,随着孵化、生长、成虫,就成为了大家看到的模样。这些小虫波及的谷物主要有大米、面粉、小麦、小米、高粱等。

那么长了虫子的米面还能继续吃吗?虽然米面等谷物中出现的小虫可能危害粮食,但绝大多数小虫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就以米虫为例,即使误食,也不会威胁身体安全。因此,一般情况下,米面等谷物生虫后可以继续食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赤拟谷盗的成虫聚集在一起可能会产生一种对身体有害的分泌物(苯醌),因此如果米面结块成团、发霉变质,切不可继续食用。

为了预防米面生虫,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购买米面谷物时,尽量选择有包装的。散装谷物与空气接触的时间更长,长虫、霉变的风险更高,还容易受到外界杂质、有害物质的侵袭。推荐购买小包装、最好是真空包装的谷物,更大程度隔绝空气,降低储存过程中生虫的概率,保护自身安全。同时,我们要记住选购谷物的“八字箴言”:少吃少买,尽快吃完。

其次,在储存谷物时,需要选择通风、干燥且阴凉的地方,最大程度避免虫卵的孵化,降低谷物变质的几率。大米需放在密封效果好的带盖容器中,面粉应储存在干净、远离墙地的环境中。

另外,学会合理驱虫也是重要的。如果谷物生虫不严重,可以适当冷冻(24小时)。冷冻后的小虫会冻死并变成红黑色,可以挑拣出来扔掉。此外,生虫的谷物也可以在通风阴凉处平铺放置,待小虫爬出后进行筛选,剩余的谷物再进行妥善存放。在存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防虫驱虫,例如在米面中放入适量装有花椒、桔子皮或大蒜的小布袋,利用特殊气味防止生虫。

最后,对于预包装的米面等谷物食品,都有明确的保质期。在合理保存的前提下,一般真空包装的大米保质期可以达到12个月,普通包装的大米保质期在6~12个月,常温状态下的面粉保质期在3~12个月。不同季节、不同包装方式的保质期会有差异,所以大家一定要在保质期内食用完毕。

通过了解米面中小虫的来源、危害以及预防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谷物的质量和安全。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保持警惕,远离米面中的小虫子。

大家都在看
推荐视频
精彩推荐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