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的背后,也许是“痛苦”的折磨:七十岁后,拼的不再是寿命了

2024-12-26乐在其中人生

近年来,人均寿命的增长带来了生活的满足感的提升。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长寿背后的一些痛苦。

对于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来说,他们或许觉得已经活得足够长了。在剩下的日子里,他们更希望能够享受温暖的家庭生活,而不是孤独地延长寿命在冰冷的环境中。

养老院的老人们,虽然活了很久,但他们的内心却是孤独崩溃的。

很多老人并不是自愿去养老院的,而是家人出于某些原因不得不送他们去。人活着本就不容易,尤其是当下的老年人,他们的子女对他们的态度并没有明确的约束,只剩下亲情在其中。

所以有人说,七十岁后,他们拼的不再是寿命,而是家庭。

寿命的增长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我们都希望自己能长寿健康,甚至希望长命百岁。

这种美好的愿望给人们带来了对生活的期盼。

然而,如果你生活在没有亲情的环境中,如果你贫困潦倒,连温饱都难以维持,那么再长的寿命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人说,人这一生就是为了吃苦。当我们吃完这一辈子的苦之后,我们也就要离开了。

这句话可能让我们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但它也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活着就要承受苦乐交织的历程。

不久前,我应朋友之邀去养老院探望一位老人。

这位老人告诉我们,几年前他的伴侣去世了,从那时起,他的内心就一直是空落落的,每天的吃喝睡觉都像行尸走肉一样,没有任何感觉。这位老人的孩子需要去大城市工作,他只能留在老家。

他的孩子只能将他送到养老院。看到这位老人,我们感到非常心酸。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身边却没有一个亲人,他的孩子有时候连逢年过节都不来看望他。

在交谈了一段时间后,老人告诉我们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有一段时间,我总是想去找我的伴侣,和她团聚。可是,我做不到。”

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非常难过。

因为在未来的生活中,除非意外,他的日子将是孤独无助的。

有句古话说得好,哀莫大于心死。

七十岁后,我们拼的是家庭。一个人只有家庭才能给他安身立命的地方。家庭是一个人的后盾和大后方。

有了家庭,我们可以追求事业,也能过上稳定的生活。

对于七十岁的老人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家庭的温暖。有了家庭,我们才有了生命的归宿和远方。

没有家庭,我们就像漂泊的蓬草,无处栖身,无所依靠,只能默默地生活下去,毫无喜悦可言。

就像之前提到的那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的孩子很少探望他,他的伴侣去世了。这样的生活怎么会有幸福感呢?

可以说,他所感受到的只有无尽的冰冷。一个缺乏家庭温暖的老人,无论寿命多长,都是一种痛苦的消耗。

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内心,也无法感同身受。如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患上抑郁症,或者出现心理问题?

因为他们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感觉。这种情况十分常见,也是残酷的。正如某位名人所说,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

当今的社会需要人性的温暖。为什么有些老人越长寿却感觉过得越不好呢?说实话,寿命的长短并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但我们身边的环境却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的。

很多老人希望能够与家人共享亲情,但现实却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冷漠。如今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现象,叫做“养老防儿”,不再是“养儿防老”。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一小部分人忽视了亲情,也忽视了养育他们的父母。甚至可以说,他们只关心自己的财产和利益,把父母完全抛在了一边。我们强调要给每个人人性的关怀,但连自己的孩子都缺乏对父母的关怀,那还有谁会关心我们的父母呢?

所以说,七十岁后,我们拼的不再是寿命,而是我们的儿女和家庭。儿女孝顺的家庭,老人自然会长寿幸福。而儿女不孝的家庭,不管老人活到多大年纪,归根结底,都是一种无形的折磨。

希望大家都能重拾内心的关怀,不让老年的父母,也不让我们自己在老年时变得孤独无助。

大家都在看
推荐视频
精彩推荐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