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打胰岛素的人,身体若有4表现,或是“低血糖”了!注意补充

2025-03-24悠闲自得时光

王大爷今年已届65岁,患糖尿病达10余年之久,长期依靠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这也是很多朋友的写照。

本来身体还算稳当,但最近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隔三差五心慌得厉害,手抖、冒汗、饿得发慌,有时候甚至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

他心里犯嘀咕,是不是病情加重了?可一测血糖,发现数值反而偏低,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是低血糖了。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实际上低血糖同样危险,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比高血糖还要要命。

人体对血糖的调节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血糖太高会损伤血管,太低则会影响大脑供能,甚至导致昏迷。

特别是长期打胰岛素的人,如果胰岛素剂量没调整好,或者吃饭时间不规律,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而低血糖并不会一下子就让人倒下,通常会先有一些表现,比如心悸、出汗手抖、强烈的饥饿感,严重时甚至会昏迷。

心悸是最早的信号之一,很多人形容那种感觉就像心脏突然乱了节奏,砰砰直跳,甚至有点喘不上气。

这是由于低血糖会对交感神经产生刺激,促使他的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进而致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对身体有着十足危害。

研究数据显示,当血糖低于3.9mmol/L时,大约70%的患者会出现心悸。

而且,这种心悸往往伴随焦虑、烦躁,甚至会有种莫名的恐惧感

很多人误以为是心脏病发作,实际上是血糖供应不足,大脑发出了“紧急求救信号”,让身体赶紧找点糖来吃。

出汗和手抖通常会跟心悸一起来,尤其是夜间低血糖的时候。

有些糖尿病患者晚上睡得好好的,突然被热醒,发现全身汗湿透了,双手也在不自觉地发抖。

这是因为低血糖时,交感神经被过度激活,导致汗腺分泌增加,同时影响肌肉的稳定性,引起震颤,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特别是那些长期使用胰岛素的老人,神经调节能力下降,低血糖反应更强烈,这对于老人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一项针对800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50岁以上的胰岛素使用者中,超过40%的人在夜间经历过不明原因的大量出汗,最终被确诊为夜间低血糖。

强烈的饥饿感也是低血糖的重要表现,有时候甚至刚吃完饭没多久,又觉得饿得受不了。

这是因为大脑对血糖极其敏感,当血糖下降时,会迅速发出信号,促使胃分泌更多胃酸,同时加快胃肠蠕动,让人产生强烈的进食欲望。

这种饥饿感往往带有一种“无法忽视的紧迫感”,就像身体在拼命催促:“快点吃点糖,不然要出事了!”

有一项数据表明,低血糖时,人体的食欲激增幅度可以达到正常情况下的2-3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低血糖患者在发作时会不由自主地狂吃甜食。

但这其实是个隐患,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糖分,会导致血糖迅速回升,接着又可能再度下降,形成“血糖过山车”,长此以往,对血管的伤害比长期高血糖还要严重。

昏迷是低血糖的极端表现,通常出现在血糖低于2.8mmol/L的情况下。

这时,大脑已经严重缺乏能量供应,神经系统开始关闭一些非必要的功能,意识逐渐模糊,甚至完全丧失。

有的患者会先出现意识混乱,说话含糊不清,接着步态不稳,最后倒地不起。

最危险的是,如果此时没有人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可能会发展成低血糖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有统计数据显示,低血糖昏迷的死亡率高达4-10%,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如果未被察觉,可能在睡梦中就发生意外。

很多人以为低血糖了就赶紧吃糖,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方式不一定科学。

如果低血糖症状比较轻微,比如只是心悸、手抖,可以先吃一点含糖食物,比如几块饼干、一杯果汁,或者一颗糖果。

但如果已经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接近昏迷,那就不能只靠吃糖了,而需要尽快注射葡萄糖,或者由旁人协助紧急送医。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为了防止低血糖,平时大量摄入甜食,这其实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血糖波动更大,影响整体的血糖控制效果。

除了饮食调整,长期使用胰岛素的人还需要注意运动时间的安排。

有些人习惯在饭前运动,但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能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运动会加快葡萄糖的消耗,如果胰岛素已经开始起效,而体内糖分供应不足,就可能导致血糖迅速下降。

因此,对于长期打胰岛素的人来说,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饭后1-2小时,这样既能利用胰岛素的作用,又能避免低血糖的风险。

在血糖管理中,有一个概念叫“血糖波动指数”,简单来说,就是血糖在一天内的波动幅度。

有研究表明,血糖波动越大,对血管的损伤越严重,甚至比单纯的高血糖危害更大。

长期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如果没有注意低血糖的预防,可能会频繁经历血糖过低和补充糖分后的急速升高,这种血糖忽高忽低的情况,会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低血糖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期经历低血糖,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甚至发展成老年痴呆,给不少家庭带来了痛苦。

一项针对5000名糖尿病老人的研究发现,那些经历过多次低血糖昏迷的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比从未低血糖的患者高出3倍。

这可能是因为大脑对葡萄糖的依赖性极高,每次低血糖都会对神经细胞造成损伤,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大脑功能。

有些糖尿病患者觉得自己平时血糖控制得不错,但一旦晚上经常做噩梦、出冷汗、睡眠质量下降,就要警惕夜间低血糖。

夜间低血糖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很多人不会被惊醒,而是直接陷入深度低血糖状态,直到天亮才被发现。

研究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夜间低血糖的概率比白天高出30%,特别是那些长期使用长效胰岛素的人,更容易在凌晨3-5点血糖降至最低

既然低血糖这么危险,那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提前预防?

一个常见的方法是使用“持续血糖监测仪”(CGM),这种设备可以实时检测血糖水平,一旦血糖过低,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患者及时补充糖分。

一项临床试验表明,使用CGM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减少了50%以上,特别是对于夜间低血糖的预防效果更明显。

若我们长期低血糖未得到控制,那么我们的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是否会降低,从而导致我们的血糖控制愈发困难呢?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大家都在看
推荐视频
精彩推荐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