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肉类和蔬菜瓜果一样不可或缺。其中,鱼肉以其细腻的口感、易消化的特性以及丰富的营养成分,深受大家的喜爱。
鱼肉不仅味道鲜美,还蕴含着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 A 以及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同时,它也承载着美好的寓意,在逢年过节时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象征着年年有余,“无鱼不成席”的说法也广为流传。
“多吃鱼有益健康”“孩子多吃鱼会更聪明”,这样的话语大家耳熟能详。确实,吃鱼有诸多好处,比如富含的 DHA 能促进孩子大脑发育,为我们提供均衡的膳食营养。然而,在享受鱼肉美味的同时,有些鱼是不适合食用的,您知道吗?
1. 未煮熟的鱼
食用未煮熟的鱼,极易导致寄生虫感染。烹饪鱼时,务必保证鱼肉熟透,而且不能将未熟的鱼与其他食物放在同一个盘子,以防交叉污染。
2. 过度油炸的鱼
油炸鱼虽然香气扑鼻,但营养损失严重。高温油炸会使鱼肉脂肪氧化,产生有害的自由基和苯并芘等物质。而且,高温还会破坏鱼肉中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严重影响营养的吸收。
3. 腌制的咸鱼
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会与蛋白质分解产物胺类反应生成亚硝胺,这是一种强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亚硝酸盐,会使血管扩张,引发氧化血红蛋白血液病,增加致癌风险。
4. 含汞量高的鱼
通常,大型且寿命长的鱼类含汞量较高,像长寿鱼、旗鱼、大眼金枪鱼、马林鱼、大鲭鱼、鲨鱼、马头鱼等。有国外调查显示,这 7 类鱼汞含量超标,孕妇、有受孕计划的女性、哺乳期妇女及儿童不宜食用。
1. 痛风患者
痛风患者应减少食用海鲜和动物内脏。鱼类含有嘌呤,淡水鱼嘌呤含量相对较低,而海水鱼如带鱼、鲳鱼、鲨鱼、凤尾鱼等嘌呤含量较高。
2. 出血性疾病患者
血小板减少、血友病、钾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应尽量少吃或不吃鱼。因为鱼肉中的二十碳五烯酸会抑制血小板凝集,从而加重出血症状。
3. 肝肾功能严重损伤者
鱼肉蛋白质含量较高,是猪肉的两倍。过多摄入会加重肝、肾负担。此外,海鲜不易消化,容易引起食物过敏,增加肝脏解毒压力。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定量吃鱼。
1. 海鱼的 DHA 更多?
许多人认为海鱼更健康,理由之一是海鱼的 DHA 含量更高。但实际研究发现,淡水鱼中的 DHA 含量未必低于海鱼,比如淡水鲈鱼的含量就很高。
2. 海鱼更安全?
人们常认为海鱼生长在碧海蓝天中更安全,河鱼生长在污水中不安全。然而,海水鱼同样可能被寄生虫感染,且重金属含量并不比淡水鱼低,有的甚至更高。
3. 都是好鱼
海鱼和河鱼都富含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 D 和硒等营养素,营养成分差异不大。
1. 用手触摸感受
新鲜的鱼肉富有弹性,凹陷后能迅速回弹;若凹陷难以恢复,不建议购买。
2. 观察鱼的各个部位
新鲜的鱼眼澄清透明且完整,向外稍凸出;鱼鳃颜色鲜红或粉红,鳃盖紧闭,黏液透明且较少;鱼的表皮黏液少,体表清洁,鱼鳞紧密完整且有光亮;鱼尾部分血丝完整的为佳。
最后温馨提示:冷冻鱼解冻后要尽快食用,不宜常温存放,更不能反复冻融,否则会加速食品腐败变质。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