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尽管百姓们可能对诸多事理缺乏深入的理解,但借助通俗易懂的俗语,却能将一些规律生动地展现出来。“鸡不过六,犬不过八”便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句。
依照客观规律而言,农家饲养的鸡,其正常寿命通常较短,仅有数年。在三国两晋之际流传的古籍《易妖》里,罗列了众多世间的奇异之象。
俗语“鸡不过六”所指的是,一只鸡的正常寿命一般不会超过六年。一旦超出这个时限,便被视作反常,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若世间充斥着此类不合常理的现象,那天下大乱或许就不远了。
在古人的迷信观念中,一旦世间万物偏离发展规律,便定会有异常之兆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往往是大灾难的先兆。正如《易妖》中所记载的“犬不八年、鸡无六载”,其蕴含的意义便是,天有异象必将大乱。
“犬不过八”这句俗语流传甚广。在古代社会,百姓家家户户大多养狗,因其既能看家护院,外出狩猎时也是得力帮手。
通常来说,狗的寿命难以超过八年,民间素有“人活一日,狗活七天”的说法。
年龄达到八岁的狗,约相当于人类的 60 至 70 岁。依《易妖》中的理论推断,狗若寿命超过八年,便属异象,也是反常现象。
正所谓“人老奸,马老滑,狗老妖”,“事出反常必有妖”在此处恰如其分。
《易妖》中记载,古代有一富有的老人,极其喜爱狗,养了一只白狗,与它形影不离。
老人突然离世后,儿女将其葬于山中,那只白狗也随之消失。众人猜测白狗因与老人感情深厚,随主人而去。然而一年后,奇事发生,老人竟“复活”。
儿女们好奇询问,老人称刚去世不久,有名道士路过坟茔施法救活自己,随后随道士游历多地才归。儿女们对此深信不疑,老人重归以往生活,只是白狗未回。
老人寿辰当日,因高兴多饮,醉后躺在摇椅上。众人惊见老人变为那只白狗。众人将白狗绑起,以大火烧死。
在科学欠发达的古代,人们对这一故事笃信不疑。也正因如此,大家觉得家养动物不宜喂养太久,与人类接触时间过长,难免“通人性”,甚至可能做出危害人类之事。
古代百姓由于文化知识有限,难以解释诸多自然现象,久而久之便衍生出关于妖魔鬼怪的想象。俗语“鸡不过六,犬不过八”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