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无人机开发与生产大国。
从国庆七十周年阅兵式中展示的无侦8、攻击11等先进无人机,到近些年满世界出口并投入一些地区冲突等实战的彩虹、翼龙系列无人机,中国的无人机产业在规模和技术水平上已经领先世界。
事实上,我们国家对无人机的接触和研发历史并不算特别晚。而1971年一架非法入侵我国的美军无人机则为当时在无人机工业制造领域尚显薄弱的中国“送上了一份大礼”。
这架飞机“来到”中国后,最初没什么人知道它是何方神圣,直到后来人们才想起它的价值。这具体是怎么一回事?一架美国军机如何落到当时尚未建交的中国手中?
博物馆找中的D-21残骸
侦察,向来是各国军事军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人类历史上有战争记录以来,对敌人的情况如何了解得更多一直是各国军队在进行军事行动之前必须考虑的第一要务。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对“情报”的定义是,“我们对敌对方了解的全部材料”和“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
从飞机被莱特兄弟发明,并被投入战场以来,战场从二维转化为三维。而天空,作为相比于海面和陆地的更高维度空间,也为战场信息的获取手段开拓了新思路。
从燧发枪时代交战方升起的侦察与炮兵校正用的热气球,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初入战场的飞行员带着双筒望远镜起飞的“侦察机”;从二次世界大战的高空照相机和电子侦察机以及战后在此基础上开发的追求高空高速的战略侦察机,到无人侦察机,再到宇宙空间的侦察卫星……
军事侦察技术逐步发展,大致经历了从有人到无人,以及追求更高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并兼顾更大的侦察范围与更准的侦察精度的发展趋势。
美国U-2侦察机
但说到“侦察”,对于被侦察方来说自然是不好受的——特别是在如果被侦察者和侦察行为的实施者在有关攻防技术差距巨大的时候,对于被侦察者来讲是说不清什么时候强大的敌人或者假想敌对你实施了侦查行为的。
如果说把战争视为政治的延续,战争行为的本质都是政治行为的话,那么对于他国的侦察,特别是在和平时期的无许可深入一国腹地领空的侦查行为,则是对一个国家主权的公然践踏和侵犯了。
这个方面新中国是有很大的发言权的。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国家和武装力量对于国家安全这个话题是相当敏感和重视的。建国初期,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国内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和工业条件,我国的国土防空问题长时间相对薄弱。
美军侦察机其扶持的国民党的航空侦察力量在一些时候往往如入无人之境,并不是我们发现不了,而是发现了解放军可能由于缺乏优秀的导弹和制空战斗机,难以及时消灭来犯者。这一点在进入六十年代以后愈加明显,特别是我国开始研制原子弹之后。
众所周知,我国的原子弹研制项目开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尽管当时是高度保密的,据说,连中央层级的领导人也仅仅只有数人在1964年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前就知道咱们已经开始琢磨“大炮仗“的事情。
但要知道,原子弹的建设是对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的考量,是牵涉众多方面的。我们的敌人美国佬也不是傻子,他们遍布全球的间谍与人肉情报网络也往往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发现中国“有迹象在搞原子弹”。
但在当时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下,加上我们国家当时的一些政策,外国情报人员想在中国大陆立足很困难——毕竟,就算能想办法进入中国,革命教育下警惕性极高的人民群众也不好对付。
正因如此,美蒋方面对于高空侦查就相当依赖。
一开始,美国人出钱出装备,蒋介石集团出人,用高空高速侦察机绕过我国防空拦截网深入我国腹地进行有关侦察活动。后来,我国在苏联的帮助下获得了防空导弹,并且开创了导弹击落高空高速目标的先河后,美蒋方面意识到,用人来侦查可能是不合算的,甚至都很难被称得上 “一锤子买卖”——毕竟解放军的防空导弹是真的会教那些“黑猫中队”、“黑蝙蝠中队”的“飞官”做人的。
击落的美蒋侦察机
既然有人侦察机,不行。那么,就试试无人侦察机吧!
说到无人侦察机,可能有些人会根据近几年一些地区冲突的战况,包括俄乌冲突和纳卡冲突,认为无人机是一项新兴的军事领域。但是事实是,无人机技术的大规模铺开运用才是21世纪以来新的军事制高点。
而无人载具武器技术本身在二战末期就已经出现。最早的无人机是无人靶机,后来美国也开发了侦察用的无人机。而冷战时期,美国在无人侦察机领域,特别是高空高速无人机的代表作则是D-21无人机。
D-21无人机于1962年由美国军方下令开始研发,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有多架美军的侦察机在执行对苏联纵深领土目标的侦察任务中被苏联国土防空军的地空导弹给揍了下来,其中也不乏U-2侦察机等“好东西”。
前面我们也提到,美国和他当时的一些小跟班慢慢发现,穿越红色铁幕去侦察是有可能有去无回得不偿失的。这样一来,美国空军自然希望能在这种危险的勾当上减少人员损失,但又能尽可能多地获取情报。
无人高空高速侦察机项目就此应运而生。
美国臭鼬工厂
这款侦察机的最初设计是被委托给臭鼬工厂进行的。
熟悉美国军机的朋友可能听说过这家工厂,没错,臭鼬工厂隶属于大名鼎鼎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这家公司在美国军用航空器的发展历史上以设计建造隐身战机而见长,包括F35和F22战斗机,F117战斗轰炸机、U-2与SR71高空高速侦察机等等著名产品。
并且和美国空军发展历程中的其他隐身类飞机类似,D-21无人隐身侦察机的开发也是以秘密方式进行的。美国政府和军方成立秘密的领导小组,直接以保密渠道和臭鼬工厂的有关人员对接并提供经费。
而相关的设计研发工作,则是由洛克希德的灵魂人物凯利·约翰逊操刀。这位设计大师的职业生涯中曾为美国军方设计过多款早期经典的喷气式超音速飞行器,包括F80(也就是朝鲜战场上的“油挑子”)、SR71与U2两款高空高速侦察机。
凯利·约翰逊
在项目开始初期,美国军方给约翰逊制定了一个连这位“身经百战见得多了”的设计师都咋舌的指标:要求未来研制成功的超音速无人侦察机能够实现3.3马赫以上的速度和27000米以上的作战高度,同时还要尽可能兼顾留空活动时间。最后,航程也不能少,要能达到5600公里以上——这是为了能够对当时美国最大的两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假想敌,也就是幅员辽阔的苏联和中国的内陆纵深进行侦察的需要。
正如当时一些资料记载的那样,有一些参与D-21项目初期研制的人员事后回忆认为:“这个指标如果可以实现的话,那么这款侦察机将具备在全世界任何国家的领空来去自由的能力。”
事实上,D-21这款侦察机的研发并不是特别的顺利。
项目研发伊始,D21就面临着发动机选择的困难。考虑到D21是一款无人机以及对于其体型大小的限制,用于有人高空高速侦查机的发动机对D21来说太大了。最初,洛克希德方面计划采用一种远程防空导弹的冲压发动机作为D21的动力来源。但这引发了另一个问题:侦察机的滞空时间远非那种飞上去数十秒就和目标同归于尽的防空导弹可以类比。
因此,就不得不对原先计划使用的防空导弹发动机做进一步的修改。虽然发动机问题最后得以解决,但这并不D21当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D-21侦察机
考虑到无人机相比于有人机尺寸较小,以及制造和使用成本的问题,D21飞机最初被设计为一种没有自我起飞和降落能力的飞机,而这也导致D21侦察机的使用方式相当的复杂。
最初,美国军方希望基于成功的SR71黑鸟无人机平台开发一种无人机释放母机,这种无人机释放母机的机背上有一个可以容纳一架D21的支架,一旦有需要时,D21无人机便会从母机机背发射出去,受到远程控制开始侦察任务。
而在侦察结束之后,D21无人机由于没有自我起飞和降落能力,在飞离任务区域或危险区域后会将其机体内部的经过特殊模块化设计、昂贵的导航装置与侦察照相设备,包括在侦查中拍摄的照片用一个小方舱装好并弹出,等待美军或者中央情报局专门的回收队伍或设备进行回收。
而为了保密需要,在完成情报和导航模块弹射后,D21无人机便会自爆解体。
越是复杂的东西,往往越容易出问题,特别是对于很多武器装备的开发研制初期阶段而言更是如此。D21也不例外!
从1964年,第一架原型机开始进行试飞测试起,D21的稳定性就一直成问题。先是按照原先的“高空高速侦察字母机“的方案中,在子母机分离施放中D21或者组合体多次出现各种问题,最终在一次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事故后,研制方最终放弃了由SR71高空高速侦察机改造D21母机的计划。
他们将D21装上一枚外置助推火箭,希望这样可以使得这款由火箭冲压发动机驱动的无人机可以使用与发射导弹的类似原理从B52轰炸机上发射“起飞”。
在解决好了D21的搭载平台和起飞的问题后,前面我们提到的D21相对复杂的情报传输装置,也就是那个可以弹射的包含昂贵的导航与侦察设备的模块,又成了另一大困扰D21早日研发成功的障碍。
在实验中,应该被弹出并回收的模块舱多次出现无法弹出或者弹出后降落伞打不开在地上摔个稀巴烂的情况。
不过,美国毕竟是个超级大国,在无数的钞票砸下去后,加上很多的优秀科研人才的努力下。最终,1969年年中,在连续两次试飞成功后,D21在心急的美国军方和中央情报局那边“备案”定型,正式开始服役了。
从1969年11月到1971年3月,D21无人机开始在对我们中国的情报侦察任务中使用。
但正如我们前文所说,作为一款在试验阶段稳定性就有问题的无人侦察机,D21在这段时间内只是对我们国家进行了4次秘密侦察飞行,但全部以失败告终。
1969年11月,第一架D-21无人机入侵中国领空,试图从我国南部边境直飞罗布泊基地拍下核武器的研制情况。飞行过程中D21完全没让美军失望,他凭借着高空高速的特点躲开了中国空军的监控防空。
就在美军和中情局认为这架侦察机会完美完成任务的时候,意外出现了,D-21无人机先是被发现偏离了航线,接着就突然下落不明。后来,美国人认为是这架D21的导航系统出现了故障,以至于侦察机完全没往预定地点飞去。
最后,美军只确定这架飞机没有坠落在中国,其他信息一概不知。也有消息称,侦察机一路飞到苏联,最后落到了克格勃的手里。
不过吊诡的是,按照美国过去的经验苏联要是有机会得到或者捅下一架美国侦察机,一定会着力宣扬一番。可是,这次苏联却安静如鸡,这还真挺尴尬的。
在改进了导航系统后,到了1970年12月,D-21无人机再次出动,这次侦察机顺利在罗布泊进行了侦察活动并按照规划航线返航。但是美军万万没想到,前面提到的用来弹射导航系统和侦察系统加上情报的小暗仓又出问题了。
完成侦察任务后,D21无人机按照规划航线返航飞离中国国境线,在太平洋上空弹出了暗舱。但这个暗舱没打开降落伞和浮标,而是和自爆的无人侦察机残骸一起,一头扎进了大海里。大海捞针是得不偿失的,更何况情报这个东西有时效性,纵使最后美军捞到暗舱并进行判读,估计也就是历史书或者档案会觉得有用了。
总之,这次任务最后也不了了之,不过事后美军继续完善了D21的弹射暗舱,以求未来“再战”。
1971年3月4日, D-21无人机第三次侵入罗布泊上空。
这一次还算顺利,侦察机没迷航,暗仓也打开了降落伞和浮标。但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负责回收暗舱的一艘军舰在发现暗舱后,估计是舵手太激动,全速前进竟然撞翻了落在海里的暗仓,最后赶紧派遣潜水员下水寻找可依旧没有找出来。
在这之后不久,贼心不死的美国人在1971年3月20日,又一次派遣D21执行了相同任务,可是这一次发生了美国人最不愿看到的事情。
前面我们提到过,不论是SR71还是U2这样的有人高空高速侦察机,还是D21,由于其用途的敏感性,因此美军和中情局对于相应侦察设备的保密工作那是极为重视的。D21在设计的时候就有在弹出暗舱后务必自毁的程序,目的就是避免美国的敌对方拿到相关活动的证据或者有关装备的技术资料。
和平时期侵入一国领空搞秘密渗透这件事怎么说也都不光彩,之前苏联对于打下美军侦察机与俘获美国飞行员大肆宣扬——前面说过这是D21开始研发的背景之一,这类事件美国人不想看到第二次。
美军坠毁在云南的D-21侦察机
可是,都说“运气背喝凉水都塞牙”,这回一架D21飞到云南地区的时电气系统出现了故障,失控坠落在了西双版纳的森林里。由于茂密树林良好的缓冲作用,这架D21便几乎完好的被保存下来,落到了中国手中。
熟悉SR71黑鸟侦察机的朋友,应该对那一款飞机科幻的外形印象颇深。
D21由于和SR71有着相当的研发渊源,因此在最初很多人看到它的外形的时候会下意识认为这是“SR71的一部分”。当然,对那时相对封闭的中国人来说,一架几乎完好的但造型怪异的飞行器落下来还是有些吓人的。
首先发现的村民当即通知了有关部门,很快,这架“完好”的D-21就被拉到北京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当然,有关部门最初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具体来自何方,只是在美军后来公开有关资料后才知道了它的名称。
不过,我国有关部门还是总结出D21的三个先进之处。
首先是所用材料先进。
D21机身大部分由钛合金制作,这是其能够达到最大速度三马赫以上,升限接近30000米的关键所在。钛合金材料的耐受力不是一般铝合金材料能比的。
其次是全机系统先进,侦察机上还装备了自动控制系统、惯性导航系统、航行程序系统等,这些在当时是绝密的美军资料,却阴差阳错使我国以这种方式得以在相当程度上感知。
第三个先进科技是发动机。先进侦察机的发动机采用了特种燃料,能多次熄火或点燃,还有一个专门的复杂冷却系统在工作中给发动机降温,使得发动机的最大工作时间达到1.5小时以上。
军事博物馆中现存的D-21残骸
对于上世纪70代的中国而言,想要在当时复制一款这样的飞机无疑是相当困难的。但这架阴差阳错之下获得的完整的D-21,却在相当程度上开拓了我国科研人员的视野和思路,为之后我国类似技术的研发奠定了早期的情报和思想理论基础。
1971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美国逐渐停止了对中国侵犯凌空式的侦察。随着侦察卫星等更有效侦察手段的完善,可靠性欠佳的D21很快也全部退役,或是拆解或是送进博物馆,向人们展露那段冷战对抗的点点滴滴。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