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每天都有大量时间与之相伴。然而,多数人玩手机前不洗手,手沾染的细菌、病毒等便传到手机上。长时间如此,手机变得很脏。
脏手机危害健康,有人将其贴近脸部通话,有人边玩边吃,微生物便借机进入人体。虽有人用含消毒酒精的纸巾擦屏幕,但手机其他部位常被忽略。
每隔三四天,应用含 75%消毒酒精的湿巾全面擦拭手机,套壳手机要卸壳清洁,杜绝卫生死角。
洗手后用毛巾擦手很常见,但毛巾若不常清洗和晾晒,易滋生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成为其“温床”。毛巾的棉织品结构易沾油脂、汗液、皮屑和灰尘,潮湿环境缺阳光,更利微生物生长。
若用这样的毛巾擦手,洗净的手又会沾染微生物。宜常洗毛巾并晒太阳,或用一次性纸巾或自然晾干双手。
眼睛不适或进异物时,很多人习惯用手揉。但无论手是否干净,此行为都不可取。
手看似干净实则藏有大量微生物,揉眼易致眼部感染,引发炎症。即便手干净且无异物,揉眼若眼内有异物,会加重其移动和摩擦,损伤眼表。即便无异物且因不适揉眼,也会改变角膜弧度,加重散光。
眼睛不适时应休息、闭目或远眺,热敷也行。进异物时可打哈欠、眨眼、滴人工泪液,若无效应就医。
公共场所的公共设施和公用物品,看似干净实则可能藏有健康隐患。
如公共交通工具的扶手、拉环,公共卫生间的门把手、水龙头和马桶,公用健身房的器材,图书馆的图书和桌椅,游乐园的设备和座椅等。一人使用后他人接着用,细菌和病毒借此中转传播。
使用前应用含 75%消毒酒精的湿巾擦拭,使用时勿揉眼口鼻,使用后及时洗手。
用湿抹布擦桌常见,但要留意抹布卫生。一块小小的湿抹布能成为微生物的“乐园”。
使用一周的抹布,微生物数量惊人。据调查,一块抹布上的细菌数量可达 5000 亿个。
清洗抹布不能仅在水龙头下冲洗,应每隔三四天用加碱的沸水煮 5 分钟,每两三个月换新,忌长期使用一块。
上厕所中途冲水,不少人因嫌臭而为之。但此举存健康隐患,冲马桶时会产生强劲气流,带粪便的微小液滴会喷射而出。若马桶盖未盖,液滴会喷至 1.5 米高,以气溶胶形式污染周边,易被人体吸入。
建议中途冲水先起身盖盖,防脏物喷溅和接触气溶胶。
没食品包装袋时,有人用纸巾包食物。但部分纸巾生产时用荧光增白剂,与食品尤其油脂类接触后会转移,食品温度越高转移越多。其在人体内难分解,长期摄入易致癌。
若需包装食品,应选食品级专用包装纸、塑料袋、保鲜盒。
水果烂了部分,有人会挖掉再吃,以为无碍。但水果腐烂时,霉菌等会扩散,看似完好部分也被污染,存健康隐患。
如感染苹果、梨的展青霉能产展青霉素,为第三类可疑致癌物质,危害大,能致多系统损害。烂水果应整个扔掉,保存时给每个水果套袋,防相互影响。
生肉表面易附致病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在水龙头下冲洗,溅起水花会携微生物至水槽、碗筷和案板。再用被污染器具进食,易致人体感染,引发腹泻、呕吐。
应将生肉在碗或盆中加水浸泡,轻轻擦洗,防水花溅。洗完器具及时洗净晾干,再洗手。
筷子是日常餐具,很多人知牙刷要换,不知竹木筷子也要换。长期使用的竹木筷子会磨损、裂缝、残留食物,可能发霉。若染黄曲霉,其毒素危害大,是“一类致癌物”,伤肝致癌。
平时洗净后应晾干或烘干存放,每周沸水煮半小时,三个月左右更换,也可用金属筷子。
正常人一个喷嚏含约 30 万个微生物,患病时更多。喷嚏中的微生物能迅速附着周边,经他人触摸传播。
打喷嚏应避人群,用纸巾、手绢捂口鼻,勿乱扔纸巾。用手捂口鼻除非及时洗手,否则易传微生物。若临时无纸巾,可用手肘内侧捂口鼻,阻断传播。
有的家庭饭后用纱罩罩食物,此举不好。纱罩虽挡苍蝇,但其会停表面留细菌、病毒和虫卵,且虫卵易落餐盘,纱罩久不洗还会更脏。
宜用盖子或保鲜膜密封食物放冰箱,或每次少做,减少剩余。
很多人起床就叠被,除防回笼觉外,于健康无益。
人睡时会排汗液和皮屑于被上,起床就叠,汗液和皮屑中的微生物借余热繁殖。久之,被窝有异味,还影响健康。
正确做法是起床后先翻被晾十几分钟再叠,也可不叠,每周中午晒被。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