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时睡觉论”是错的?医生提醒:过55岁,睡觉尽量做到这3点

2025-03-23悠然自乐时光

你是不是也听过这样的说法:“每天必须睡够八小时,否则身体就会出问题”?

很多人把这个当成金科玉律,甚至为了凑够时间,硬生生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结果越睡越累,精神状态反而越来越差。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过了55岁,睡觉真的必须遵守这个“八小时定律”吗?其实,这个“八小时睡觉论”是错的!不仅错得离谱,还可能害了不少人。

因为每个人的睡眠需求不同,尤其是上了年纪以后,身体代谢变慢,生物钟也在悄悄调整,强求自己每天都要睡满八个小时,反而可能影响健康。

睡得太久,不仅不会让身体恢复,反而可能带来血液循环减慢、脑部供氧不足、甚至增加慢病风险。

有个长期加班的工厂工人,五十多岁开始特别关注养生,听人说每天一定要睡满八小时,他就特别较真,每天晚上七八点就上床,可结果呢?

躺着睡不着,越想睡越焦虑,半夜一两点又醒了,早上起来头昏脑胀,一天没精神,甚至血压也比之前更不稳定了。

这其实就是被“八小时论”给害了。睡眠的质量比时间更重要,强行凑时间,不仅没用,甚至可能让身体更疲惫。

那到底过了55岁,睡觉该怎么调整?

睡得久不如睡得对

很多人都认为,睡眠的关键在于时间长短,但其实,醒来的时机远比睡眠时长更重要。

如果在不对的时间点醒来,即便睡满十个小时,依然会觉得头重脚轻,精神状态极差。很多人都忽略了,睡眠是有周期的,只有在合适的阶段醒来,身体才能真正恢复。

正常情况下,人的睡眠分为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EM),每个周期大约90分钟。

如果在深睡眠或者REM阶段被唤醒,人的大脑就像电脑突然断电,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恢复清醒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睡了很久,起床后却还是觉得“迷迷糊糊,像没睡一样”。

所以,比起追求固定的八小时,更重要的是学会在合适的阶段自然醒来,才能真正恢复精力。

工厂工人每天六点起床,他为了“凑够”八小时,晚上十点就强迫自己入睡。

但他忽略了一点,如果晚上十二点才进入深睡眠,那早上六点起床的时候,正好卡在深睡眠阶段,所以每次闹钟一响,他都会觉得头晕脑胀,一整天状态都不好。

后来,他调整了一下作息,不再盯着“八小时”,而是按照90分钟一个周期来计算,大概七个半小时或者九个小时起床,结果发现,精神比以前好了很多,早晨也不会那么痛苦了。

要实现精准唤醒,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观察自己的睡眠节奏。

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比如定期记录自己什么时候入睡,什么时候自然醒,找到最舒服的时长。

还有一个方法是设定“窗口时间”,而不是死守固定时间,比如每天早晨六点半到七点半之间醒来,而不是强迫自己六点正点起床,这样就能顺应身体的自然节律,醒来时也不会那么疲惫。

“体温调节”是关键

很多人到了55岁以后,发现自己睡眠质量越来越差,不是时间不够,而是根本睡不着。

有人以为是压力大,有人以为是年纪到了,其实有个被忽视的原因:体温没有降下来。

人体的睡眠和体温调节是紧密相关的。入睡前,核心体温下降,外周体温(手脚的温度)上升,身体才会真正进入睡眠状态。

如果这个体温调节过程出问题了,哪怕你躺在床上几个小时,大脑依然会保持清醒,无法进入深度睡眠。

工厂工人最初总觉得自己“躺着就是睡不着”,他怀疑是自己太焦虑,于是开始尝试放松、听助眠音乐,但效果并不好。

后来,他尝试了一个简单的方法——睡前用温水泡脚15分钟,结果发现,一周之内,睡眠质量明显提升,甚至比吃助眠药的效果还好。

为什么?因为泡脚的过程中,血液循环加快,身体的核心体温会先升高,然后迅速下降,这个过程正好和大脑的入睡机制相吻合,自然更容易睡着。

除了泡脚,睡前90分钟洗个温水澡,或者在睡前穿厚一点的衣服,等身体感觉微微发热再脱掉,也能帮助核心体温下降,提升入睡速度。

这些方法都比单纯的“数羊”或者“强迫自己闭眼”更有效,毕竟,让身体的生理状态进入“睡眠模式”,比心理暗示更有用。

让身体自己决定睡眠需求

大多数人都关注怎么晚上睡得好,却忽略了,早晨的光照对夜间睡眠的影响更大。

人体的生物钟主要由褪黑素调节,而褪黑素的分泌,和光照息息相关。

如果白天没有接触到足够的自然光,晚上身体的“睡眠信号”就会变得混乱,导致难以入睡,甚至彻夜翻来覆去。

有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睡眠时间自然会减少,其实并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白天缺少阳光。

研究发现,每天早晨接受30分钟的自然光照,可以显著提高夜间褪黑素的分泌,从而让人更快进入深度睡眠。

尤其是55岁以上的人,褪黑素的分泌本来就在减少,如果白天待在室内,晚上睡眠质量就会变得更差。

工厂工人过去每天在封闭的车间里工作,白天几乎接触不到阳光,结果晚上总是翻来覆去睡不着。

后来,他开始早上起床后出门散步30分钟,不到一个月,睡眠时间稳定了,半夜醒来的次数也减少了。

他的经历也证明了一点:睡前再怎么努力调整,都不如早上晒晒太阳来得有效。

为了让这个方法更有效,最好在早晨的7点到9点之间接受阳光照射,这段时间的光线最能帮助调整生物钟。

如果实在没条件在外面活动,可以在窗边待一会儿,甚至把家里的灯光调整得更接近日光,这些都可以有效提高睡眠质量。

睡眠这件事,关键从来不在于“睡多久”,而是“怎么睡得更好”。强行追求“八小时”,只会让自己更焦虑,反而影响了睡眠质量。

精准唤醒、体温调节、晨光效应,这三个因素比睡眠时间本身更重要。调整好这几点,睡眠自然会改善,精神状态也会随之变好。

大家都在看
推荐视频
精彩推荐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