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想未来某天只能躺在床上、靠人喂饭翻身擦身,那你现在就要开始动起来,吃得对、活得稳,不要等身体开始“缴械投降”了才想抢救健康。可问题是,哪些事真能让我们老得慢、活得久、走得动?是不是只要走走路、吃点青菜,这一生就能躲过瘫在床上的结局?
有没有想过,你最怕的老年状态,其实不是病痛本身,而是“失能”?就是明明活着,却动不了、站不起来、连穿裤子都需要人帮。很多人以为这是老自然的过程,大多数时候,这是你年轻时候没把身体当回事的后果。
那我们能做点什么,才能不被“失能”追上?想得太复杂也没用,关键是从今天开始,盯紧几个细节,别让自己掉进那条“慢慢废掉”的路上。
先说肌肉。人到30岁之后,肌肉量每年都在掉,像气慢慢漏的球,一点点塌下去。到你60岁的时候,肌肉可能已经少了三分之一。你不觉得,但它已经让你站起来费劲、走路没劲、手里没力。肌肉减少症,不疼不痒,但等你摔一跤骨折了,才知道它的可怕。
想不瘫就得保住肌肉。可别只想着靠吃补,肌肉不是吃出来的,是练出来的。你今天不练深蹲,明天就得练坐轮椅。别整天坐着不动,人的肌肉就像车胎,不用就慢慢干瘪,最后连气都打不进去。每天站起来多走几步,爬楼梯别坐电梯,提菜的时候多提一袋,都是保命的训练。
再说吃饭这事。比起“吃什么”,更重要的是“你吃得下吗”?很多老人不是营养不好,而是咀嚼和吞咽出了问题。牙齿没了,咽喉退化,连口饭都咽不下去。吃慢一点、吃软一点、牙齿保养好点,这是对未来的投资。
蛋白质是个大事。很多人老了以后怕胆固醇、怕肾负担,就几乎断了肉、蛋、奶,但你知道吗?肌肉就是靠蛋白质建的。吃不够,肌肉就掉得更快。中国营养学会建议,65岁以上老人每天每公斤体重要吃1.2克蛋白质。一个60公斤的老人,一天要吃72克蛋白质,相当于两个鸡蛋、一杯奶、再加一块手掌大的瘦肉。
睡觉也不能忽略。你以为睡得少是老了的自然现象?其实是身体的自我防御出问题了。长期睡不好,大脑清理垃圾的能力下降,阿尔茨海默症风险就高。你白天不晒太阳、晚上刷手机刷到一点,身体的生物钟就乱了。建议每天至少晒30分钟太阳,晚上10点前上床,别瞪着屏幕等困,等来的不是困,是失眠。
动脑这件事也别小看。人一旦退休,如果不继续学习、阅读、交往,大脑就开始“偷懒”。脑子像肌肉一样,不用就萎缩。可以学会写字、画画、背诗、打牌、跳舞,别怕学不会,怕的是你不学。德国一项研究发现,每天读书20分钟以上的人,老年认知障碍发生率明显降低。
还有一事,说出来可能不讨喜:别太早退休。不是说不能休息,而是太早脱离社会,容易让人心理和身体一起“塌方”。没有目标、没有节奏、没有社交,整个人就像被拔了电。适当的工作、志愿服务、社区活动,能让你保持“在场感”,这是精神的营养剂。
有些人说:“我现在还年轻,等老了再说。”但真到了老了,你可能连做这些事的力气都没有了。健康不是储蓄,是贷款。你年轻时欠下的,老了要连本带息还回来。年轻时熬的夜、吃的垃圾食品、动都懒得动的日子,都是未来失能的伏笔。
很多人担心癌症、心梗、中风,但真正让人长期卧床的,是那些你根本不重视的事:肌肉流失、平衡感下降、关节退化、慢性炎症、认知障碍。杀人不见血,但一点点把人推向床榻。
你有没有注意过,公园里那些七八十岁还跳舞、快走、练太极的老人,个个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是偶然健康,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他们不一定吃得多好,但一定活得有节奏。他们不一定天天健身房,但一定天天活动筋骨。他们的生活里从不缺“动”和“坚持”这两个字。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情绪。长期焦虑、压抑、孤独,是慢性病的加速器。情绪差,吃不下、睡不好、动不起。特别是老年人,孤独就是“慢性毒药”。人啊,越老越不能把自己关起来。保持朋友圈、参与社交、找点能让自己开心的事做,是比吃保健品更管用的长寿药。
最后提醒一句:你现在每一顿饭怎么吃、每一步路怎么走、每一个念头怎么想,都是为你老年生活铺路。不是吓你,是让你早做准备。
别等到哪天摔一跤住了院,才发现身体已经没有了“重建”的资本。
如果你不想老的时候,被困在床上,只能看着天花板数日子,那就从今天起,动起来,吃对饭,养好心,活出点劲。
我们这一辈子,终究要在“活得久”与“活得好”之间做选择。
点赞、评论、转发这篇文章,把健康的种子,种进更多人的生活里。别让“失能”变成我们人生的终点。
参考文献:
[1]王世俊,李宁,詹思延,等.中国老年人群肌少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41(11):1230-1234.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3]李玲,刘晓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与干预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09):1054-1059.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