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7 日,广东东莞发生了一起令人惊心的事件。市民邱先生的小儿子在家中用开水清洗保温杯,随后他拧紧杯盖并摇晃了几下。就在这一瞬间,杯子突然爆炸,热气腾腾的水蒸气瞬间弥漫开来。一旁的哥哥被吓得迅速站起身,焦急地怒斥弟弟:“你有病啊,还好你没死,你不知道吗?” 邱先生事后表示,自己出门取快递前,特意叮嘱过孩子保温瓶不能用开水清洗,更不能摇晃。幸运的是,此次事件中孩子并未受伤,且在事后将现场打扫干净。但这一事件无疑敲响了警钟,不少人在评论区坦言,自己根本不知道保温杯装热水后摇晃存在如此巨大的风险。
保温杯爆炸的原理并不复杂。当热水被装入密封的保温杯内,会产生蒸汽。而摇晃保温杯的动作会进一步增加内部压力,当压力超出杯子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就会引发爆炸。这样的爆炸威力不容小觑,滚烫的热水和强大的冲击力可能会对周围的人造成烫伤、砸伤等严重伤害。
进入冬季,“保温杯里泡枸杞” 成为许多人的养生方式。然而,这种看似健康的行为却暗藏危机。此前媒体曾报道,杨女士在家准备用餐时,桌上的保温杯突然炸飞,直接将天花板砸出一个洞。令人惊讶的是,当时保温杯里泡的正是枸杞。
2021 年,福建一名女孩的遭遇则更为惨痛。她用保温杯泡了红枣后,忘记饮用。十多天后,当她想起要清洗保温杯,用力拧开杯盖的瞬间,杯盖如炮弹般迸起,重重砸向她的眼睛,导致其右眼球炸裂,血肉模糊。原来,红枣、枸杞等食材泡水后,为真菌繁殖提供了适宜环境。长时间放置不管,这些饮品产生的气体会在空间有限且密封性良好的保温杯内不断被压缩,对杯体内壁形成较大压力。一旦开启,压力瞬间释放,极有可能引发 “爆炸”,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
除了上述情况,还有多种行为会让保温杯变身 “定时炸弹”。果汁或碳酸饮料装在保温杯中容易发生 “爆炸”。这类饮品多呈酸性,长时间存放不仅可能腐蚀不锈钢材质,导致重金属迁移到饮品中,危害健康;而且当保温杯装产气液体时,剧烈晃动会使溶解的气体逸出,导致杯内压力剧增,引发危险。
茶叶长时间浸泡在保温杯中,会在高温恒温环境下发酵,维生素被大量破坏,不仅降低了茶的营养价值,还会使茶汁失去香味,变得苦涩,同时导致茶水中有害物质增多。中药同样不宜用保温杯冲泡,因为中药中溶解的大量酸性物质易与保温杯内壁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溶解到汤药里,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此外,温热牛奶装在保温杯内,长时间存放会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既影响牛奶品质,又可能引发健康问题。
保温杯若使用不当,还可能成为 “养菌杯”。其内胆、瓶盖缝隙等多处存在卫生死角,若不及时清洗,大量细菌会藏匿其中,极易随水入口,危害身体健康。特别是按压式瓶盖的保温杯,每次倒水前需用手按下按钮,若手部不干净,细菌就会沾染在按钮上,增加健康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正确使用保温杯,避免将其变成危害自身安全的 “凶器”。不要用保温杯装易发酵、产气的食物或饮品,装开水后切勿摇晃,定期对保温杯进行彻底清洗。只有这样,才能让保温杯真正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与温暖,而非危险。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