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对于无数以“学业”为天的鸡娃父母来说,做家务对于忙于学业的孩子来说,除了浪费时间毫无意义,孩子没有必要养成做家务的习惯。
这些理念常见并且正常,毋庸置疑家务在大部分时候只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忽略它的存在也没关系。
一、家务之争
然而,2018年的一天,有一个妈妈对于孩子的不想做家务的需求做出了明确的拒绝,并表示必须要做家务。
这是发生在综艺节目《少年说》里的一幕。
“能不能不要再逼我做家务了?我才十几岁,被你逼得什么都会。”
“我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是做家务!”儿子站在楼上无奈地向母亲乞求,
母亲十分坚决地表示:必须做!你要自己洗碗,自己洗内裤,自己做家务,你现在不做,以后等谁做?
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家务也是,你爸爸照顾年迈的姥姥,照顾生病的妈妈都离不开做家务。
正因如此,你爸爸很有担当,我嫁给他也从不后悔。
你未来的妻子也是别人家里的掌上明珠,她也不是生来就应该做家务;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这样的你,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母亲的这番用心良苦引得其他学生家长不禁拍手叫好。
爱从来不是无条件的庇护,爱是教会孩子健全的成长,教会孩子拥有把握幸福的能力。
如今这个孩子已经保送清华,不得不叫人感慨:大格局的父母是孩子的福报。
这位母亲一反家长对家务无所谓的“常态”,极正的三观引得无数网友怒赞。
中式传统教育中,家务是完全可以忽略的一部分。
孩子只需要学习,家长做完所有家务,这就导致部分孩子成为了心理学家武志红口中的“巨婴”。
二、家务教育的缺失
武志红在《巨婴国》里写道:巨婴往往与家长有着共生心理,巨婴总是到处在找妈。
不愿生活自理,总想找人照顾自己,帮自己“擦屁股”。
家长也从来不敢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让孩子独自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父母与孩子没有任何边界感(Boundary Sense),家长十分依赖孩子。
这种事迹在生活中并非没有,那些“高分低能”生活不能自理的神童并不少见,神童“魏永康”就是十分典型的悲剧。
2岁识字,13岁考大学,17岁因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被中科院劝退,魏永康的悲剧离不开父母的过度干涉。
对于他的父母来说,魏永康要做的只有学习,不需要考虑生活中的其他事。
甚至吃饭穿衣,魏永康也不用学习,在父母的无限保护下,魏永康成为了“伤仲永”的典型。
如果他的父母能教会魏永康学着独立,那么魏永康会凭着自己的天赋,走向更光明的人生。
除了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干涉以外,无数家长忽略家务意义的原因也在于对家务的误解—家务无用论。
三、家务的重要性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做家务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有着明显的益处。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在2020年时,针对5-13岁儿童进行家务参与运动能力的关联性分析。
结果显示:规律性参与家务的儿童,在精细动作技能方面显著优于其他儿童,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与动手能力更加发达。
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也显示,家务不仅对孩子的童年成长有益处,家务技能的存在也会助力于成年后的生活。
从小做家务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更高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在成年后有着更强的抗压能力以及独立性。
这是因为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刺激了大脑前额叶皮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体执行功能的发展。
正如那位母亲所言“家务与学习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合格的父母不应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因小失大。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