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平台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有见识?”
有网友回答:“你分得清韭菜和麦苗吗?你见过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吗?你知道该怎么养猪养鸡吗?你知道哪种野菜能吃吗?”
艺术家在博物馆欣赏名家画作是见识;农民观天色而知雨水也是见识。
城里的孩子眼中是钢筋水泥,乡下的孩子看到的是萤火繁星,这同样是见识。
世界是看不完的,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也都不是不一样的,我们从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窥见世界的一角,谁又能说这不是见世面呢?
培养孩子学习钢琴、马术这些开阔眼界、提高情操的爱好,结果长大后却毫无用武之地。
穷人的见识
曾经看到这样一篇帖子,一位妈妈分享出了自己的烦恼:
为了培养我儿子的见识,我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带着他四处旅游,走过的地方也不少了,但是他还是一副畏畏缩缩的样子;
昨天带着他去参加一个晚宴,别的小朋友都大大方方的,只有他连个招呼都不敢打,我把他推到人家小朋友身边,他都不敢和人家说话。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的认知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儿童依靠动作感知环境,对生活环境有初步认识和了解。
(2)前运算阶段(2-7):儿童具有自我中心主义,只能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3)具体运算阶段(7-12):思维守恒,开始脱离自我中心性。
(4)形式运算阶段(12及以后):开始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因此从心理学方面讲,并不建议家长过早地带孩子外出旅游,因为你所看见的世界并不一定就是他们所看见的世界。
同时,父母认知的天花板,决定着你的孩子认知水平的根基。
大多数父母认为:“只要看了、去过了,就算是有见识了。”
他们缺乏对所见所闻背后文化、历史、社会意义的深刻见解,因此也难以向孩子输出有效的学习内容。
孩子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却无法理解其真正的意义,只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罢了。
教育是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的,只有我们的孩子真正学到了文化知识,多读书、读好书,看过的美景才具备真正的意义。
富人的规则
一位妈妈这样分享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
“养孩子不是要看往她身上砸了多少钱,而是要看她的心态稳不稳、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这两点是重中之重。”
“我们家每个星期都会举办失败分享会,我们会和孩子说这星期谈成了什么业务,哪项投资又失败了。”
“孩子和我们说考试失利、和朋友闹矛盾等等。久而久之,挫折对于孩子来说就不算什么大事了。”
“从我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有意锻炼她的社交能力。”
“我们会给她一个预算,让她帮忙策划全家的一天出行或者长途旅游,这其中一旦遇到什么问题,我们也会优先让她去尝试解决。”
其实,大多数人说的长见识,就是提高孩子的情绪智力,也就是通俗所说的“情商”。
它是指个体能够监控自身和他人所产生的的情绪情感,并且识别、利用、管理这些情绪的能力。
高情绪智力的人喜怒不形于色,面对压力和挫折时会更加理智冷静,这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可贵的品质,因为大多数的孩子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就需要家长们做孩子坚实的后盾,永远无条件地站在孩子的身后。
当其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永远理解包容自己的,才能够锻炼出这样稳定平衡的心态来。
所以,不要再盲目教育你的孩子,浪费本该有用的资源了。
父母智慧的引导,会成为未来孩子们面对风雨时的从容与勇气,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惧挑战,稳步前行。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