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工作这么多年,接诊过很多老年患者,而说到老年痴呆,几乎每个患者和家属都避不开的话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衰退、思维变慢、情绪不稳定等问题似乎变得越来越常见。
然而,大家是否知道,午睡这种看似无害的习惯,其实也可能是引发或加重老年痴呆的“帮凶”?
我自己在临床上曾亲眼看到过,很多老年患者因为午睡不当,导致痴呆症状加重,甚至有些人在午睡后,出现了明显的认知功能下降。
那么,老年痴呆和午睡真有关系吗?我们午睡时又需要避免什么?
关于午睡的健康问题,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午睡到底有多长才合适?”
其实,午睡的时间长短,对于老年人来说,尤其是影响大脑的清理功能。
我们知道,大脑在清晨和夜晚是处于深度休息状态的,这时候,脑细胞会进行自我修复,清理代谢产生的废物。
许多科学研究都表明,过度的午睡可能会扰乱这一修复过程,影响大脑的清理工作。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76岁的患者,他每天都坚持午睡四五个小时。
开始时,他的家属并没有多加注意,直到他出现了思维迟缓、记忆模糊的症状,家属才带他来看病。
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医生发现,他的大脑中某些区域的清除代谢废物的功能已经受到了影响。
通过详细了解他的作息规律,我发现他过长的午睡时间严重影响了大脑自我修复的周期。
长时间的午睡使得大脑不能有效清除代谢废物,废物的堆积,逐渐影响了神经元的正常运作,最终导致了他的认知障碍和记忆力下降。
专家指出,午睡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如果睡得太久,大脑清理废物的功能就无法正常进行。
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大脑清除系统比年轻人慢,长时间的午睡会加剧这种负担,从而可能加速神经系统的退化,甚至加重痴呆症状。
有一个问题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那就是长时间的静态状态对健康的危害。
想象一下,老年人在午睡时往往长时间保持静止的姿势,这种姿势对身体的影响可不小。
曾经有一位70多岁的患者,长期以来,每天都保持午睡的习惯,但他每次午睡时,几乎都维持同一个姿势,完全没有翻身。
刚开始他觉得非常舒服,没什么问题,但在几个月后,他开始感到腰背不适,甚至出现了腿部麻木感。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他的大脑供血不足,神经末梢传递信号变慢,导致了腰腿的麻木。
我作为医生,告诉这位患者,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的睡姿,尤其是午睡时不翻身,静态状态下大脑的血液循环会受到影响。
因为静止不动的午睡会让血液循环不畅,可能导致脑部的血流量减少,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血管弹性本身就下降。
再加上没有足够的运动,脑细胞就容易缺氧,长时间下去,可能影响记忆力、思维反应能力,甚至加速老年痴呆的发生。
此案例的教训就是,午睡时避免长时间静止,最好能适时地调整睡姿,保证血液流通顺畅。
如果不想在午睡时醒来感到浑身不适,身体和大脑的活力都在流失,那么让自己在午睡过程中偶尔翻翻身,活动一下肢体,这样有助于提升血液循环,避免大脑供氧不足。
暴力入睡,听起来像是个笑话,但其实是许多老年人午睡时常见的问题。
很多老年人在午饭后,容易犯困,直接“扑倒”在床上,迅速进入深度睡眠。
虽然这种行为看似能让他们立刻得到休息,缓解疲劳,但实际上,这种突然的“暴力入睡”方式对大脑和心脏的压力非常大。
举个例子,我曾经接诊过一位72岁的男性患者,他中午吃完饭后,一直习惯性地立刻躺下,很快进入午睡。
他一度觉得这种方式非常舒适,直到他感觉到自己有时会在午睡中迷糊地醒来,心跳加速,甚至有点头晕。
我与患者沟通后发现,他的暴力入睡其实是对大脑和身体的一种极大的负担。
因为午餐后,人的胃部在消化食物,血液会集中在胃部,而大脑在此时需要快速过渡到睡眠状态,这就相当于让大脑突然过渡到“休息”模式,缺乏缓冲。
对老年人而言,突如其来的暴力入睡,不仅会加大心脏的负担,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心血管问题,甚至对脑部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久而久之,容易引发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
对于老年人来说,午睡前可以先站起来活动活动,稍微走动,促使血液回流,身体逐渐放松,这样更容易进入轻松的睡眠状态,同时也能避免“暴力入睡”带来的健康风险。
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我深知午睡对于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性。
合理的午睡能帮助老年人保持精力充沛,提升记忆力,增强免疫力,但若不加注意,午睡的方式反而可能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
特别是年过60的老年人,一定要避免午睡时的一些不当行为。
避免午睡过长、过度静止和暴力入睡,才能确保午睡的质量,对身体和大脑的保养才是真正有益的。
希望每个年长的朋友都能通过正确的午睡方式,保持身心健康,远离认知障碍和其他衰老问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