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去世,张学良送去的挽联,写了哪16个字?

1975年4月5日,一个令整个台湾岛沉浸在悲痛中的日子,蒋介石因突发心脏病离开了人世,享年88岁。四天后,一位垂垂老矣的身影默默出现在蒋介石的遗体前,他就是曾携手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这位少帅的到来引起了现场的轰动,所有人的视线聚焦在他送来的挽联上。

挽联上写着:

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这16个字是张学良亲笔所写,有人说,这是他与蒋介石复杂关系的真实写照,也有人说,这16个字远远没有写尽两人的恩怨纠葛。

回到1928年的那个时代,张学良冲破层层阻力,宣布东北易帜,归顺于南京政府。这一举动标志着北伐的胜利,中国终于在形式上实现了统一。蒋介石与张学良的初次合作虽然没有谋面,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默契。半年后,张学良受蒋介石邀请,前往北平作述职报告,两人在北京饭店首次见面。

在北京饭店的会面中,张学良与蒋介石曾谈到中东铁路的问题。蒋介石坚定地表示必要时刻愿意以武力夺回中东铁路,并向张学良保证中央将成为他的坚强后盾,无论是十万大军还是百万军款,都不成问题。

张学良返回东北后,果断下令收回中东铁路的电报电话业务,并将苏联职员全部遣送回国,中苏两国随即发生武装冲突。从1929年7月末开始,直到11月,东北军与苏军发生了数十次大小战斗,但无一胜利。张学良损兵折将九千多人,而苏军则只有八百多人的伤亡。

面对如此局势,蒋介石本应信守承诺,伸出援手。然而,张学良的电报却一封接一封地无果而终,一兵一卒都没有等到蒋介石的支援。

尽管形式上的统一已经实现,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之间矛盾重重。北伐战争结束后不久,蒋介石开始实施“削藩”政策,加剧了中央与地方势力的矛盾冲突。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以及西北的冯玉祥等人相继对蒋介石发难,各地零星战斗此起彼伏。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自顾不暇,根本没有心思再去顾及张学良的事情。而陷入苦战的张学良则倍感无助,他根本没有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局面。

1929年底,张学良以元气大伤的代价,结束了中东路争端。虽然他最终通过谈判解决了中东路事件,但蒋介石的言而无信无疑给蒋、张二人之间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个挽联所表达的,也许正是张学良对蒋介石的不满和失望。

如今,蒋介石已经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而张学良送给他的这16个字,也成为了他们之间复杂关系的见证。这段历史,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的心中。

大家都在看
推荐视频
精彩推荐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