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蹲是一种看似简单但作用强大的运动,很多人以为它只是练腿的,其实远不止如此。
尤其是年纪大了以后,保持深蹲的习惯,对身体各个系统都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在很多医学研究中都被认为是最适合老年人的力量训练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深蹲能增强下肢力量,减少摔倒风险,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动作对肝脏也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能,帮助身体排毒、调节代谢。
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中枢,肝脏承担着营养物质代谢、毒素分解、蛋白质合成等关键功能,其功能衰退将对机体整体健康产生广泛影响。
深蹲能促进血液循环,尤其是下肢的血液回流,加速全身的血液流动,这对于肝脏来说至关重要。
因为肝脏的血液供应很大一部分来自肠道,而深蹲这样的运动能促进肠胃蠕动,增加门静脉的血流量,进而提高肝脏的代谢能力。
研究表明,长期进行深蹲训练的人,肝酶水平更稳定,脂肪肝的发生率也更低。
这是因为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脂肪在肝脏的堆积,特别是对于那些饮食习惯不太好、容易囤积内脏脂肪的人来说,深蹲可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改善方式。
除了对肝脏有帮助,深蹲还能影响骨骼健康。年纪大了,骨密度会下降,很多人都会担心骨质疏松,特别是女性,在绝经后骨质流失的速度会更快。
深蹲这种负重运动能够有效促进成骨细胞活性,从而提升骨骼矿物质密度。
研究数据显示,每周进行三次以上的深蹲训练,持续六个月的人,骨密度平均提高了5%~8%,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因为骨骼变得更结实,骨折的风险也会相应降低,特别是髋部骨折,这是老年人最致命的骨折类型之一,很多人因为髋部骨折卧床,最终导致全身功能衰退。
深蹲可强化下肢与核心肌群,改良平衡能力,使人在日常活动里更为稳健,不易跌倒。
关节的健康也会受到深蹲的影响。很多人以为深蹲会伤膝盖,实际上,正确的深蹲不仅不会损伤关节,反而能提高关节的稳定性。
膝关节周围复杂的韧带和肌肉系统,其强度直接影响着关节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当腿部肌力薄弱时,膝关节将承受额外的负荷,从而加速其退行性改变。
深蹲训练能够增强股四头肌、腘绳肌和臀大肌等核心肌群的力量,这些肌肉可以有效分散膝关节承受的压力,从而降低关节软骨的负担。
研究发现,长期进行深蹲训练的人,膝关节炎的发生率比久坐不动的人低30%,这说明合理的深蹲训练可以作为预防关节退化的一种手段。
深蹲还会对血糖代谢产生影响,很多人都知道,血糖调节主要依赖胰岛素,而肌肉是消耗血糖的重要组织。
深蹲运动能够同时调动多个肌群,提高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从而实现调控血糖的效果。
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如果坚持深蹲训练,胰岛素敏感性会明显改善,空腹血糖也会有所下降。
这说明,深蹲不仅仅是锻炼肌肉,对代谢健康也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对于那些血糖偏高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来说,深蹲可能是一种简单的干预手段,比单纯靠饮食控制更有效。
深蹲对心肺功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很多人以为心肺功能的锻炼主要靠有氧运动,比如跑步、游泳,但实际上,力量训练同样可以提升心肺耐力。
深蹲属于全身性的复合动作,需协调诸多肌肉群,对心肺亦是一种挑战。
研究发现,每周进行三次深蹲训练,持续八周的人,最大摄氧量(VO2max)会提高5%左右,这意味着他们的心脏和肺部供氧能力增强,日常活动时更不容易感到疲劳。
尤其是对于那些平时不喜欢跑步的人来说,深蹲是一种可以替代部分有氧运动的方式,让心肺系统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能增强肌肉力量。
血压的变化也是深蹲带来的一个影响。很多人年纪大了,血管的弹性下降,导致血压波动较大,而深蹲能够改善血管的适应能力,减少高血压的风险。
研究表明,力量训练能够提升血管的顺应性,减少动脉硬化发生的几率。深蹲属于大肌群训练,其对血管的影响格外显著。
持续深蹲训练六个月的人,收缩压平均下降了5~7mmHg,这对于高血压前期的人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改善。
除了身体上的变化,深蹲对大脑健康也有影响。很多人年纪大了,记忆力会下降,反应速度也不如年轻时快,而深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这些变化。
研究证实,抗阻训练可以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生成,这种物质对维持大脑神经可塑性具有重要作用。
长期进行深蹲训练的人,在认知测试中的表现比久坐不动的人更好,记忆力和注意力也更稳定。这说明,深蹲不仅仅是锻炼肌肉,还能促进大脑的健康,让思维保持敏锐。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深蹲对身体有这么多好处,那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深蹲?比如,有些人的膝盖已经有损伤,深蹲会不会加重关节的负担?
还有些人平衡能力比较差,深蹲时容易摔倒,那是不是应该换一种更适合的运动方式?不同年龄段的人,深蹲的最佳训练方法是什么?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