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锻炼最健康?医生劝告:65岁以后,晨练需注意这4个原则

2025-04-24温情岁月常在

很多老年人一退休,第一件事就是加入小区晨练队伍。

每天五六点起床,公园广场、河边桥头,跳广场舞、练太极、快走、打羽毛球,觉得早起锻炼才算健康生活。

不少人坚持十几年,从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但近几年临床数据显示,清晨锻炼意外增多,心梗、中风、跌倒、骨折,都在这个时间段出现过。

有医生看过太多这样的病例后反复提醒,65岁以后,晨练不能再照搬年轻时的模式,早起活动这事,不光是习惯问题,更是身体机制改变后的重新适应。

清晨不是万能的黄金时间。对年轻人来说,身体调节速度快,早起锻炼能激活循环系统、提高代谢。但对老年人就不一样。

进入老年期,血压调控能力变弱,血管弹性下降,夜间脱水、清晨交感神经兴奋,这些本来就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的背景状态。

清华大学医学院在一项老年群体血压动态监测研究中发现,约61%的老年人在凌晨4点到6点出现“血压晨峰”现象,早晨刚起床时血压骤升超过20mmHg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人群。

这个时候去锻炼,相当于把身体推向负荷的临界边缘。

还有些人一早就出去跑步,呼吸冷空气,觉得清爽又锻炼肺功能。

但低温环境对呼吸系统的刺激非常明显,尤其是冬春之交,冷空气对气道的收缩反应会加剧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发作风险。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对一批呼吸病史的老人进行监测,发现早上5点至7点进行户外运动者,气道高反应状态维持时间比晚锻炼者长出2小时以上。

这说明早上这个时间段,气道恢复慢,寒冷会加重病情。

起床太快直接锻炼,还可能影响神经反应。65岁以后,神经传导速度、肌肉反应速度都会下降。

清晨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压制,血压不稳,导致短时间内脑供血减少。

这时候如果做需要反应速度的动作,比如快步走、跳操、扭腰,很容易摔倒,特别是原本就有基础病的老人,平衡系统不稳,一跌就是骨折或脑出血。

北京积水潭医院的数据就显示,老年骨折病人中有接近45%是清晨摔倒造成,时间段主要集中在锻炼过程中或锻炼结束后。

有人说,那就晚点起床锻炼,慢一点开始,应该就安全了吧。也不完全对。问题不是出在时间本身,而是出在对身体当前状态的不敏感。

很多老年人觉得,只要还能动,就能锻炼;只要没有病,就可以照以前那样练。这种自信其实是误判。

一个人能不能清晨锻炼,不光要看有没有基础病,还要看有没有认知下降、有没有轻微心律不齐、有没有清晨低血糖倾向、有没有夜间排尿频繁导致脱水。

这些条件凑起来,哪怕外观看上去没啥问题,一动起来也可能出事。

还有个被大多数人忽视的因素,就是药物反应。很多老人吃降压药、降糖药、抗凝药,这些药物在清晨起效的方式和身体状态正好形成某种“反向配合”。

降压药在早上服用后,血压继续下降;抗凝药让血液流动性增加,但如果此时血液浓度还高,就容易导致出血倾向。

解放军总医院一项涉及1800名老年患者的研究发现,清晨锻炼者中因抗凝药物诱发鼻出血、尿血、牙龈出血的发生率是非锻炼组的2.1倍。

这些出血可能看上去不严重,但对本来肝肾功能就一般的老人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再说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有人觉得晨练是一种生活态度,越规律越好。

可是老年人的昼夜节律本来就弱,晨练如果设定得太早,反而会干扰其生物钟。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发现,65岁以上人群中,有超过48%的个体存在不同程度的节律错乱,早醒、入睡困难、夜间觉醒,跟过早晨练密切相关。

长期晨练可能把睡眠压缩得越来越短,影响到生长激素分泌、认知恢复、免疫调节等多个系统,结果身体表面“越来越有劲”,实际上是在透支能量。

所以老年人锻炼,是不是干脆别早起运动了?

也不是这么说。锻炼本身没错,关键是怎么练、几点练、练多长、练多强。不看这四个维度,练得越多,反而越伤。

尤其是把锻炼变成一种“打卡式”刚需,天气再差、身体再疲劳也坚持去公园活动的人,其实是在拿自律绑架身体。

所以医生反复建议:老年人清晨锻炼要遵守四个原则,分别是延时起床、缓慢启动、避免高强度、适时调整。

这个建议看起来简单,但每一条都要落实到细节里。

延时起床指的是起床后在床上活动5分钟以上,坐起后静坐3分钟以上,再站立,给血压和心率一个缓冲期。

缓慢启动指的是先进行一些温和的关节活动,如肩绕环、膝盖抬伸,持续5-10分钟,再决定是否外出或进行正式锻炼。

避免高强度不是说不能运动出汗,而是说运动负荷必须在最大心率60%-70%之间。

60岁以上人群最大心率的粗略计算是220减去年龄,即60岁为160,运动心率不超过112就比较稳妥。

但现实是,大量老人晨练时根本不监测心率,靠感觉走,走快了喘、跳快了晕,还觉得是在锻炼心肺,其实是在压榨身体反应极限。

适时调整这一点最容易忽视。很多人定了锻炼时间后就不改了,不管天气、情绪、睡眠、身体状况都照练。

这种刚性安排在老年阶段是非常危险的。锻炼必须根据身体反馈做日计划调整。

有头晕、犯困、血压不稳、关节肿胀的日子要减少运动量,甚至停练。不舒服就该停,这不是懒,是懂身体。

不变通的锻炼,是一种僵化行为。在医学上,僵化常被视为早期认知下降的行为特征之一。

运动的本质,不是完成某个动作,而是让身体调动内在调节能力。如果老人的运动方式本身缺乏调节,那这个锻炼就已经偏离初衷。


大家都在看
推荐视频
精彩推荐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