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流传着“吃饭八分饱,健康活到老”的养生俗语,这一观念深入人心,被许多人奉为饮食养生的圭臬。然而,随着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这一传统观念是否依然适用于所有人,尤其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质疑。
“吃饭八分饱”的理念原本旨在避免过饱带来的消化负担,预防肥胖和相关疾病。然而,对于老年人而言,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消化系统的功能也在减弱。如果盲目遵循“八分饱”的原则,可能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吃饭八分饱”或许并非最佳选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研究,70岁以上老人的胃容量相较于年轻时平均减少了约三分之一 ,消化酶的活性也降低了30%-40%。
这意味着老人的肠胃难以一次性消化大量食物,即便只是八分饱的量,也可能消化不良。所以,少食多餐才是明智之举,每天可以将三餐合理拆分为五到六餐,每餐摄入量控制在能让肠胃舒适消化的程度,大约六七分饱即可。
在食物选择上,务必做到营养均衡。按照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老人每天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应达到每千克体重1-1.2克。像每100克鱼肉中就含有约20克优质蛋白,每周食用2-3次,便能为身体补充不少能量;豆类也是优质植物蛋白的绝佳来源,100克黑豆中约含36克蛋白质。
同时,新鲜蔬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与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老人每天应保证摄入足够的量。比如早餐可以是燕麦粥搭配一个水煮蛋和一小碟凉拌黄瓜;午餐来些软烂的米饭,配上清蒸虾和清炒时蔬;晚餐则可以是一碗蔬菜豆腐汤面。
你有没有注意到,很多老人吃饭速度很快,三两口就结束战斗。但对于70岁后的老人来说,细嚼慢咽至关重要。科学研究表明,每口食物咀嚼25-30次,能让食物在口腔中充分磨碎,并与唾液淀粉酶充分混合,初步消化,大大减轻肠胃的消负担。
而且,细嚼慢咽能刺激大脑产生饱腹感信号,有效避免进食过量。老人吃饭时,不妨放下手机,关掉电视,专注于品尝每一口饭菜。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70岁后的老人脾胃功能相对薄弱,喜温恶寒。一项针对老年人饮食习惯的调查显示,经常食用生冷食物的老人,消化不良和胃痛的发生率比饮食温热的老人高出约35%。
所以老人的饮食应以温热为主,烹饪方式多采用蒸、煮、炖,如蒸红薯、煮玉米、炖排骨等,这些食物不仅软烂易消化,还能温暖脾胃。同时,要避免食用冷饮、生鱼片、凉拌菜等生冷食物,食物温度保持在35-40℃为宜。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70岁后的老人,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至关重要。老人每天应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可分多次饮用,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不过要注意,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宜大量饮水,以免稀释胃液,影响消化。
可以在晨起后先喝一杯温水,唤醒身体的新陈代谢;上午10点左右和下午3点左右各喝一杯水,既能补充水分,又能缓解疲劳;晚上睡觉前1-2小时,也可喝一小杯水,但不宜过多,以免起夜影响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