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许多人开始关注“血管健康”这个话题。
血管就像身体的高速公路,承担着输送氧气和营养的重任,一旦“堵车”甚至“塌方”,就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而血栓,正是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幕后黑手”。
血栓指的是血液在血管内不正常地凝结形成块状物,它可能出现在动脉、静脉或微小血管中,若不及时发现处理,会引发脑梗、心梗、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等重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但血栓又常常“悄无声息”,许多人在体检前或突发事件后才发现血管早已布满隐患。
因此,学会识别身体发出的早期信号显得尤为重要。
医生指出,如果你没有以下5个表现,那么恭喜你,你的血管很可能还保持着健康、通畅的状态。
手脚发麻很多人都经历过,比如长时间压住手臂、腿部姿势不当。
但如果在没有任何压迫或特殊动作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单侧肢体发麻、无力、不能抬举或行走困难,那就需要高度警惕了。
这类症状可能与脑血栓或四肢血管栓塞有关。
当脑部血管某一支被血栓堵塞时,脑细胞因供血中断而功能受损,导致控制该区域运动和感觉的神经出现异常。
尤其是伴有口齿不清、视力模糊等症状时,更要警惕中风前兆。
如果你日常手脚灵活,没有突发性的发麻无力现象,那么说明神经传导系统畅通,血液供应正常,是一个好现象。
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血栓最常出现在下肢的深静脉系统。
尤其是久坐、久站、术后卧床人群,更是高危人群。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一条腿突然比另一条肿胀,按压有疼痛,局部皮肤发红或发热。
这主要是因为血液在深静脉内形成了凝块,阻碍了静脉回流,造成局部淤血和水肿。
如果这种血栓脱落,还可能进入肺动脉引发肺栓塞,后果十分危险。
所以,如果你双腿活动自如、粗细对称、没有无缘无故的肿胀或疼痛,那就说明下肢血管基本保持健康状态。
胸闷、气短并不是老年人才有的问题。
尤其是一些看似健康的人群,如果突然出现胸口紧缩、呼吸困难,甚至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可能不是简单的“疲劳”或“天气太热”,而是心血管被血栓堵住了。
例如,当肺动脉被血栓堵住,血液无法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时,就会出现典型的肺栓塞症状:胸痛、喘不上气、心慌、呼吸急促、甚至咯血。
而心梗则表现为胸前区压榨样疼痛,常向左臂、肩膀放射。
如果你日常运动后呼吸顺畅、没有胸闷气短的症状,特别是在爬楼梯、快走、做家务时都感觉轻松自如,那么说明你的心肺功能稳定,血管也没有严重堵塞。
短暂的头晕很多人经历过,比如起床太快、饥饿、气温过高等,但如果你经常出现头晕眼花、站不稳、眼前一黑甚至晕倒的现象,那可能是大脑供血受限的信号,背后隐藏的危险就是脑血栓。
血管中形成血栓,会影响脑部的正常供血。
一旦某条脑动脉堵塞,脑部神经元将因缺氧受损,引发认知功能下降、行走不稳、反应迟钝等问题。
如果你平时头脑清醒,起身不晕、不眼花,说明你的脑部血流供应良好,血管弹性尚可,是一个值得庆幸的信号。
皮肤是血液循环最末端的“镜子”,当血流不畅时,身体会在表层显现出蛛丝马迹。
例如:
皮肤发紫发冷;
出现不明原因的花斑样斑点;
局部皮肤颜色发暗或苍白;
有触痛感但表面无伤口。
这些都可能是血栓影响局部供血的表现。
如果身体哪一部分供血不畅,皮肤就无法正常供氧,血液里的红细胞在表皮下积聚,形成网状、花斑样的“血管纹路”,有时候肉眼可见。
所以,若你的皮肤颜色红润均匀,四肢温暖,无瘀点斑纹,那说明血液循环顺畅,血管也较为健康。
很多人一听“血栓”就慌了神,其实,大多数血栓都是在不良生活方式和慢性炎症作用下慢慢形成的,并非突如其来。
想要预防血栓,关键是做好以下几点:
规律作息,避免久坐久站;
多喝水,避免血液浓稠;
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适当运动,保持血管弹性;
控制“三高”,定期体检;
戒烟限酒,避免伤害血管内皮。
血管就像身体的“地下管道”,默默承担着生命运行的重任。
一旦“堵塞”或者“破裂”,后果不堪设想。
而身体,往往会在早期就通过一些信号告诉你:血管可能出问题了。
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上述5种表现,说明你的血管系统基本保持健康。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掉以轻心。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饮食,才是保持血管年轻、预防血栓的根本之道。
血管通畅,百病不侵;血管堵了,百病上门。
关注血管健康,从现在开始。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