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五福临门”,“五福”到底是哪五福呢?很多人都不知道

2025-04-09心旷神怡时光

在咱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五福临门”是大家都爱听的吉祥话。每到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盼着福气能落到自家。可要是问起“五福”到底指哪五福,好多人还真说不上来。今天,咱就好好唠唠这充满文化底蕴的“五福”!

“五福”的说法,最早出自《尚书・洪范》,上面明明白白写着:“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老祖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先说说第一福——“寿”,也就是长寿。从古到今,长寿都是人们的美好心愿。早在周代青铜器时期,“寿”字就出现了;而在殷商那会儿,咱们的祖先就有了祈寿的想法。《诗经》里“福”字出现了53次,其中跟寿有关的就有21处,像“如南山寿,不骞不崩”“万寿无疆”,满满的都是对长寿的期盼。在周朝,生产技术落后,受自然条件、战争这些因素影响,人们寿命普遍不长,所以长者特别受尊崇——他们是智慧和经验的象征,知识经验大多靠他们口口相传。能活得长久,就是那时候人们最大的理想。到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医疗水平也提高了,人均寿命越来越长。咱们对长寿的追求可从来没变过,还通过健康生活、养生保健这些方式,让自己能多享受享受人生。

第二福是“富”,也就是富贵。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物质财富可是生活的基础。在《尚书》里,“富”一开始主要说的是统治者,意思是他们得施行好政策,让老百姓和国家都富足起来,这样江山才能稳固。就像《孟子・梁惠王》里说的,统治者“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国家才能富起来。对普通农民来说,“富”就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桑,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日子能过得不愁吃穿。不同阶层对“富”的理解不一样:统治者追求国土宽广、物产丰富;卿大夫希望土地多、赋税足、祭祀用品齐全;士阶层想要战车多;老百姓就盼着牲口兴旺。如今,大家对“富”的追求更丰富多样了,不光要物质充裕,还追求精神富足、事业有成。国家也出台各种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让更多人走上富裕路。

第三福“康宁”,包括身体健康和心里安宁两方面。按照传统观念,没病没灾就是福。古人总结了不少养生的办法,像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孙思邈提倡的“节制饮食,细嚼缓咽,食不过饱,酒不过量”,还有用药养生、劳动养生、讲卫生养生等等,慢慢形成了实用的“养生文化”。从《尚书・洪范》的《多士》中“猷,告尔多士,予惟时其迁居西尔,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时惟天命,无违,朕不敢有后,无我怨”这句话来看,“康宁”还指生活安定。周朝那时候战乱不断,老百姓日子过得苦,生活安定就成了他们最大的愿望。现在,生活节奏快,人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了,通过运动锻炼、旅游放松、冥想瑜伽这些方式,追求身心的平衡和安宁。

第四福“好德”,原来指的是“喜好天子所建立的道德规范”。这和周朝“敬德”的思想关系可大了,主要针对的是统治者的政治行为。现在呢,“好德”更多说的是个人品德修养,是一种善良、宽厚、有道德的生活态度。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对“德”都有自己的解释,但都强调个人品性。教育在提高道德素质方面可起了大作用: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围绕着立德树人,把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整合起来,提升全民道德水平。在生活里,那些善良、正直、有爱心的人,大家都敬重,因为他们的好品德能传递温暖、感染别人。

最后一福“考终命”,说白了就是善终,指的是能平和、有尊严地无疾而终。这是人们对生命最后一程的美好期望,希望一辈子圆满,结束的时候安安稳稳。在传统观念里,能得善终,那可是人生一大福气!

随着时间推移,“五福”的观念也在变。东汉桓谭在《新论・辩惑》中把“五福”定义成“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现在,还有新的“五福”观——“福、禄、寿、喜、财”。不管咋变,“五福”都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在各种文化活动里,也常常能看到“五福”的影子。唐代就有的踩五福活动,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的山石上刻着五只蝙蝠代表“五福”,人们按特定顺序去踩踏,盼着五福临门。跳五福是一种傩舞,融合了宗教、民俗等元素,祈祷人寿年丰。还有大家都熟悉的支付宝集福活动,从2016年开始,每年都有好几亿人参与,集齐爱国福、敬业福、和谐福、友善福、富强福,在欢乐互动里感受“五福”的魅力。

“五福”涵盖了生命、物质、身心、品德、归宿等好多层面,构成了一套全面的幸福观。它是咱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在民俗、衣食住行、语言、神话、艺术等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了解“五福”能让我们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在生活里,也可以对照“五福”看看自己的生活,朝着更幸福的方向努力。希望大家都能“五福临门”,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大家都在看
推荐视频
精彩推荐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