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变差、肌肉老化、血液循环恶化,中老年人难以恢复身体损伤,应该以休息为主,减少或避免出门运动。
但是,真的需要在晚年少锻炼吗?答案是否定的。不论年龄,我们都需要运动。年轻人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能,提高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中老年人锻炼是为了保持体能,减缓器官衰退速度。
科学家们表示,走路运动是一种非常温和的运动,尤其适合中老年人。
据统计,每天坚持走路40分钟至1小时的人,比不活动的人寿命要长20%,同时也减少了老年病的发生。
走路作为一项运动,有着明显的优势:
1. 锻炼心脏:走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肺功能,锻炼心脏等器官,防止心脏功能衰竭,使心脏变得更强壮。
2. 结实肌肉:走路消耗身体能量,燃烧卡路里,使腿部肌肉更结实,促进脂肪分解,降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3. 增加血管弹性:每天步行一个小时的人,血管弹性明显增加,降低血管粘度,预防血凝块的形成和动脉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4. 调节内分泌:每天坚持走路可以改善激素分泌平衡,降低肾上腺激素水平,减轻压力。
5. 增强体质:经常走路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那么,什么时候走路最好呢?
很多人喜欢在太阳出来之前进行晨练,认为这个时间既不会被太阳晒到,也能呼吸到相对清新且富含氧气的空气。但事实上,这个时间段的锻炼对身体健康并不利。
大量数据表明,早晨和上午是心血管事件(如心梗、心绞痛等)发生率最高的时间段。因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较高的人不适合在早晨和上午进行锻炼。
晚上光线较暗,人体平衡和协调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更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伤害。
建议老年人选择在下午4点到5点进行走路锻炼,此时紫外线较弱,光线充足,可以清晰地看到路面。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只要能在自己的日程安排中找到锻炼的时间,都值得鼓励。
每天应该走多少步最好呢?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最好主动活动身体,走6000步。对于健康的年轻人来说,可以适量增加步数。
但要坦白说,步数过多并不是必要的,甚至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例如,走路步数过多、频率过高,关节和肌肉无法及时恢复,容易导致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等疾病。
老年人可以每周3天,每天45到60分钟的时间进行走路锻炼,具体根据身体情况而定。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应该保持每分钟约70到90步的慢步走,不要追求过快的速度。此外,选择合脚、轻便、防滑的运动鞋也有助于保护身体。
那么,选择哪里走路最好呢?
并不是每条路都适合走路,理想的场所应该是草地、土地,避免在水泥地、柏油路等硬地面上行走。在人行道上走也是可以的,但最好远离机动车废气。
公路边是最不适合快走的地方,车流量大,空气质量差,易对呼吸系统造成伤害。
柏油路面过于坚硬,容易对膝盖和脚踝造成较大的冲击。
走路姿势不正确,也会影响寿命。
正确的走路姿势应该具备以下4点:
1. 身体站直,收腹提臀,从侧面看,耳朵、肩膀和膝盖在同一条直线上。
2. 走路时抬起下巴,眼睛平视前方,脖子自然向前移动。
3. 一只脚抬起迈出,从脚跟到脚尖“滚动”着落,再抬起另一只脚。
4. 手部弯曲摆动,直臂摆动容易引起胳膊充血不适。
无论您有多忙,请抽出时间走路锻炼,对您的健康大有裨益!请也帮助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他们也许正需要这些信息。谢谢!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