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但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回家探亲已不再是他们的首要打算。尤其是90后一代,似乎并不牵挂家乡的亲戚。这种现象被称为“断亲”,即亲戚之间断了来往。
这种冷漠的现象让人深感惋惜,且似乎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年轻人已不再将家视为“退路”。
那么,为何他们不再眷恋曾经被视为疗伤港湾的“家”呢?
据心理研究发现,我们更愿意信任那些经常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人。然而,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使得亲戚朋友之间很少有相处的机会。
我们没参与对方的生活,对对方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两代人之间缺乏了解,仅凭血缘关系很难建立起情感的纽带。
彼此都不熟悉,自然会产生不信任的感觉。即便在节日聚在一起,也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这种情况下,亲情往来自然会逐渐消亡。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运作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影响人际关系。
由于经济发展的差距,年轻人趋向于聚集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工作生活,与家乡的联系通常不大。
没有利益往来的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么需要极强的吸引力和共情,要么需要持久的利益往来。
如果两者都缺失,关系虽然存在,却似乎没有实际影响力。久而久之,关系就会断裂。
除了以上原因,断亲现象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心理创伤。
如果人与亲人之间有良好的亲密关系,即使没有前述条件,关系依旧可以维持。但中国传统的亲子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很多父母对子女抱着“你是我生的,所以我对你有绝对操控权”的态度。
这种不尊重的模式使得很多人对家并没有归属感和眷恋。在节假日,他们宁愿窝在出租屋里看剧,也不想回家面对父母和亲戚。很多年轻人一回家就面对父母的指责和催婚,亲戚的攀比。
他们根本不在乎年轻人在外面的生活情况和压力。在他们眼里,年轻人只是一种谈资,和能带来一定物质回报的摇钱树。
这才是断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人的内心会权衡利弊,当一件事情无法带给他们情感或物质的利益时,他们就失去了做这件事的动力。
在过去,道德制约着人们,即使与亲戚们相处很痛苦,许多人也会忍着。然而,如今社会流动性的增大和观念的变化,使得道德无法再约束人们的行为。
因此,没有人愿意维系那些鸡肋的感情。
尤其是当代年轻人,特别是90后,是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代,强调个体的重要性,不会委屈自己为了场面好看。如果与某人相处不舒服,他们会选择与其保持距离。
从这个角度看,“断亲”未必是件坏事。当人与人的需求无法互相满足时,强行维持关系是一种辛苦且得不偿失的事情。与其勉强地保持往来,不如将精力投入到寻找契合的灵魂上,从而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王尔德曾说:“自爱是人生浪漫的开端。”某种程度上说,“断亲”是一种自爱,因为人生有限,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不能将生命消耗在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上。因此,尽管断亲现象无法阻止,但也未必不好。让我们拭目以待,并欢迎留言互动!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