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无鱼不成席”,不管是家常便饭,还是宴席招待,鱼都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其肉质细腻鲜美,营养价值也非常高,所含的优质蛋白、铁元素,对人体益处多多,吃多了也不会觉得油腻。
《欧洲临床营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周半斤鱼可以降低死亡风险,包括多种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
然而,吃鱼虽好,但有种鱼却是万万不可乱吃的。
这种
0.5毫克即可致命,无特效药
先来看看这种鱼的真面目,喏,就长这样子↓
乍一看,和普通鱼没什么两样,都是两只眼睛,一条尾巴,靠鱼鳍在水中游动。对于只会吃,不会认的人来说,很难叫出名字。
不过呢,如果它换一副面孔示人,你可能就认识了。↓
是不是很眼熟?
没错,它就是那个被人碰一下,就会全身气鼓鼓的萌萌鱼——河豚。
河豚又名河鲀,是一种无鳞鱼,它体态圆胖,腹皮呈白,遇敌害时能吸水吸气使胸腹膨大如球,所以也有人称其为“气泡鱼”。
其肉质既有鱼类的鲜嫩,又有豚肉的腴厚,不少人就好这一口。
到底有多好吃呢?
著名大文豪兼美食家苏东坡也没能抵挡得了它的“诱惑”,一首《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直白地道出了他内心对河豚的渴望。
尤其是那句“正是河豚欲上时”,仿佛让人看到了苏轼馋得流口水的样子。
坊间,还有着“食得一口河豚肉,从此不闻天下鱼”、“不食河豚不知鱼味,食了河豚百鱼无味”等说法。
然而,这家伙虽然可爱又美味,却“劣迹斑斑”,有很多“前科案底”,甚至还闹出了不少人命。
很多人不知道河豚憨态可掬、人畜无害的外表下,其实藏着剧毒,才导致一个又一个悲剧的发生。
早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提及:“河豚有大毒,味呈鲜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人。”
河豚之所以这么毒,是因为它含有一种剧毒生物碱——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伤害最大。中毒时,先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继而出现口唇麻痹、睁不开眼、四肢肌肉麻痹、动作失调、血压下降等症状,严重时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其可怕之处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毒性大。
河豚毒素毒性大概是氰化物的1200倍,仅0.5毫克就可致人死亡。研究显示,河豚中毒的死亡率约为60%,数小时内即可发生。
二是稳定性强。
河豚毒素是一种非蛋白质神经毒素,这种毒素结构比较的稳定,日晒、高温、腌制、煎烤等都不怕,100℃加热4小时仍有毒性。
三是发病迅速,无特效药。
河豚毒素中毒发病急速而剧烈,潜伏期短,短至10-30分钟,长至3-6小时。
如不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在发病后4-6小时内可能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重症者可于发病后30分钟内死亡。
而且,目前河豚中毒尚无特效的解毒药和治疗方法!这大概就是真正的“好吃得要命”吧。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这儿,还是会嘴馋,想要尝尝这人间绝味,好好好,那就给大家来说说避免吃河豚中毒的方法。
怎么吃河豚,才能避免中毒?
1、把毒性部位都去掉
河豚的肉一般是无毒的,毒素主要存在于卵巢、肝脏、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等部位,所以一定要先把这些部位处理掉,再食用。
不过,一般不建议自己在家处理,因为河豚毒素微溶于水,鱼死后,毒素就会溶解在鱼的体液里,渗入鱼肉中去。
所以,如果是自己在家处理,一不小心就容易导致毒素外泄,渗入肉中,那中毒就在所难免了。
因此,不建议自己在家自己处理河豚,最好找专门的杀鱼师傅帮忙处理,或者去饭馆吃。
去饭馆吃,一来是他们处理河豚比较专业,二来即使吃出问题来了,也能找到责任人。
2、分季节吃
河豚毒素的水平会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雌鱼在每年春季(2-5月)为卵巢发育期,毒性最强;夏季(6-7月)产卵后,卵巢退化,毒性减弱。
所以,最好不要在春季吃河豚,那是它们毒性最强的时候。
3、只吃这两种
由于毒性太大,河豚一度成了禁食鱼类,最早禁令是南宋的,南宋的首都叫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就在城门口贴出了告示,禁止河豚入城。
最近的禁令是1990年发出的,当时的卫生部明确规定:“河豚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
不过,在2016年9月,农业部、食药监总局又对河豚实施了“开禁令”。
河豚种类多,常见的就有40余种,都有毒。这次解禁的,只是其中的两种:红鳍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还必须是人工养殖的。
后面还跟着一堆条件:必须经过加工,去除有毒部位和河豚毒素;必须经过检验合格,有统一式样的产品检验合格证明。说是开禁令,里面列出了一连串的“禁止”:禁止销售野生河豚;禁止销售养殖的河豚活鱼;禁止销售未经加工的养殖河豚整鱼。
看出来了吧,处处加着小心,所以吃货们还是要小心啊,小心“河豚”报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