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对“色难”与“容易”
世界上存在着一副极为精简的对联,仅 4 个字,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智慧,为无数世人所领悟。这副对联便是“色难”与“容易”。
“色难”一词,源自《论语·为政》。当时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回答:“色难。”意思是子女在侍奉父母时,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是相当困难的。
“容易”则出自西汉的《非有先生论》,原文为:“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今则不然,反以为诽谤君之行,无人臣之礼,果纷然伤于身,蒙不幸之名,戮及先人,为天下笑,故曰谈何容易!”
其意为在君王面前谈论得失并非易事。而在此对联中,借“容”的容貌之意与“色(脸色)”相对,“易”与“难”互为反义词,对仗极其巧妙,堪称千古奇对。
回到当下,这简短的 4 字对联,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更为深刻且长远的启示。
“色难”之难,在于为人子女难以保持谦和的态度。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巧儿子回来。儿子刚遭遇业务失败,心情欠佳,见母亲在自己床上摸索,便毫不客气地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间好好待着,别到处乱跑。”母亲解释只是找报纸并顺便坐一会,儿子却在出门前丢下一句:“吃饱没事干!”
最终,晚上 12 点,老母亲从七楼跳下结束了生命。一位名人在讲座中提及,儿女富裕后为父母买车、买房不难,但难在不给父母脸色看。若表现出蔑视与不耐烦,这种孝心是不完整的,会让父母深感不安。
有人觉得,给父母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便是孝顺。然而,物质层面给予父母的享受,只是低层次的“孝”;高层次的“孝”,应当体现在对父母精神上的尊重与情感上的慰藉。
“色难”之难,还在于为人子女难以怀有一颗恭敬的心。
于是,“色悦”成为衡量一个人孝心的道德准则,“色悦”要做到“5 不抱怨”:
1. 不抱怨父母无能
世间万物皆有差异,没有人无所不能。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将我们养大,实属不易。与其埋怨父母未提供理想的家境与平台,不如依靠自身努力去创造。
2. 不抱怨父母啰嗦
两代人间存在代沟,父母的唠叨实则是基于经验给予的关怀与帮助,提醒我们穿衣保暖、按时吃饭、出行平安。真心关爱我们的人才会如此啰嗦,父母不会对无关之人唠叨。
3. 不抱怨父母抱怨
父母对我们有所抱怨,只是对我们现状不够满意,期望我们更加出色。他们并非为自身考虑,或许他们生活诸多不顺,工作艰辛,却无人倾诉,因而盼望我们能超越他们。
4. 不抱怨父母迟缓
随着年龄增长,父母行动难免不便。永远不要嫌弃他们迟缓,回想儿时,他们是如何耐心教导我们走路。父母也曾年轻气盛,为了我们才弯腰操劳。倘若有一天父母老去、行动不便,切记及时尽孝。
5. 不抱怨父母生病
无论何时,我们生病,父母都会放下一切,悉心照料,不眠不休。然而当父母患病,我们又能做到几分?社会上屡见儿女不赡养老人的新闻,“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令人痛心。愿我们都能尽心照顾、孝顺父母。
“色悦”要求我们时常对父母微笑,尊重他们,关心其物质与精神生活。每天认真注视母亲的眼睛,与她交流片刻,克制脾气,和颜悦色。
给父母好脸色无需花费金钱、无需借取、无需交学费、无需费力,可现实中无论何时都能做到,着实不易。关键在于心怀感恩,铭记长辈的付出与养育之恩,真心敬爱父母,让他们感受快乐与幸福。
“色难”,想要做到“容易”,真的绝非易事!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