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最后一日:早晨在处理光绪后事,傍晚时嘴里就含上了夜明珠

2025-04-06知足长乐岁月

自古以来,生死轮回是人生的常态,无论是富贵还是平凡。但对于那些拥有高位和权势的人来说,离世所涉及的事情更为繁杂,范围也更广。因此,当这些人感受到自己时日无多时,往往会提前安排好后事。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后,享尽荣华富贵、掌控权势,自然也不例外。

据资料显示,慈禧在感受到自己时日无多时表现得非常平静,甚至在死亡当天早上还亲自处理了前一晚光绪帝的后事。而在这之后,她又下达了三个重要决定。到了晚间,慈禧含着夜明珠驾鹤西去。那么,慈禧的最后一天经历了什么呢?接下来的文章将一一道来。

说起慈禧太后,后世之人多是对她指指点点,认为她专权、剥削百姓,导致国家被列强肆意瓜分。然而,慈禧本人显然并不在乎外界对她的看法,她只顾享受生活,大肆庆祝自己的寿辰,操纵光绪帝,收集珍宝。即便在慈禧年老之时,她虽然害怕死亡,但也知道这个关口终将到来。所以,她早早地准备好了陵墓,只等着死后去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

到了1908年,慈禧感受到死亡的钟声越来越近,她反而变得平静起来。或许是因为她担心自己死后,光绪帝这位长期受她压制的皇帝会有权力对她的尸体进行处理,从而延误她继续享受的机会。就在慈禧离世的前一天,年轻健壮的光绪帝意外在寝殿中去世。

关于光绪帝之死,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从当时慈禧草草处理光绪的后事的情况来看,光绪之死背后应该还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具体情况需要史学家不断进行考察和取证。

总之,在慈禧最后一天,光绪驾崩,慈禧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处理光绪的后事。由于时间紧迫,本应有的太医验证驾崩原因的环节被省略,光绪的后事就这样被慈禧草草了事。

处理完光绪的后事后,慈禧还召集了朝廷大臣,表达了对光绪离世的伤心之情,并下达了自己的三项决定。这些决定也透露出慈禧当时的一些想法,足以证明她并非大家所想象的那样糊涂。

首先,慈禧颁布的第一个命令是确立新皇帝。毕竟,国家不能没有君主。而且,新皇帝也必须是慈禧信任的人,这样她在死后才能安然下葬,继续享受。在确定了著名的末代皇帝溥仪为新皇帝之前,慈禧早已物色好了合适的人选。而为了确保稳定,慈禧还颁布了懿旨,让溥仪的亲生父亲担任摄政王。这样一来,作为父亲的他更容易教育孩子,同时摄政王的存在也使得小皇帝的地位更加稳固。

然而,慈禧的计划并没有如她所愿。即使她多番谋算,认为自己的计划毫无漏洞,但她没有预料到无论如何,这对父子都没有力量来挽回大清的命运。在慈禧去世后不久,大清就完全覆灭了。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慈禧的第二个决定是禁止女性干政。这个决定充分说明了慈禧自己的野心,她清楚自己的干政给大清带来了什么后果。她意识到,如果这种风气继续蔓延,大清将很快灭亡。因此,她将这一禁令作为铁律。然而,慈禧当时的决定已经有些晚了。早在那个时候,大清已经岌岌可危,女子干政与清朝的覆灭关系已经不大。事实上,即使慈禧当初没有干政,大清的覆灭也只是时间问题。毕竟,推翻一座大山从来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做到的,清朝的覆灭更多是由于破旧的制度、腐败的内核以及长期积累的问题所致。

最后,慈禧提出的第三个决定是严禁宦官干政。这表明慈禧对李莲英等人的行为有所觉察。和前一个决定类似,这个时候的大清已经是岌岌可危,即使有决心也难以实施。此外,慈禧在世时给予了李莲英极大的权力。

在处理完这些事情后,慈禧心满意足地离世,含着夜明珠躺在棺材里。从慈禧死前的一系列迹象可以看出,她实际上既有政治野心,也有政治头脑。她清楚当时的大清面临着哪些困境,也明白要从哪些方面着手改变局势。可惜,一切都来得太晚。

然而,辩证地看待问题,慈禧并非完全无能。在晚清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慈禧的存在平衡了各方势力的矛盾,支撑着大清的最后一口气。然而,当时的大清实在没有一个有头脑、有抱负、果断有担当的人物。即使是光绪,即使他没有在慈禧去世前一天离世,恐怕也只是将末代皇帝溥仪的名字换成了自己的名字而已。毕竟,这个口口声声要革新的人,连玩过权谋的慈禧都难以对抗。甚至连他最爱的妃子都死在慈禧的手下,他也无能为力。因此,对于一个比慈禧还不如的人来说,能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呢?

总结而言,在慈禧最后一天,她处理了光绪的后事,并颁布了三项重要决定。这一天所展现出的种种迹象表明,慈禧既有政治野心,也有政治头脑。她清楚当时的大清面临着哪些困境,也明白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改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她的努力来得太迟,无法扭转大清的命运。

大家都在看
推荐视频
精彩推荐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