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这两天怎么总捂着嘴,是不是牙疼了?”
一个人拎着杯热水站在门口,看着坐在椅子上的人皱着眉头,一只手轻轻按着脸颊,明显不太舒服。屋子静谧无声,唯有窗外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可闻。
过了一会儿,那人抬起头,叹了口气:“也不知道咋回事,这颗牙之前就不太舒服,今天早上开始又胀又疼,一直放着也不敢咬东西,喝口凉水都觉得刺骨。”
牙疼这事,谁都经历过。小时候糖吃多了,牙一疼,大人就说是蛀牙,去补个洞就行。
可有时候,事情没那么简单,牙痛起来能让人彻夜睡不着,半边脸发胀,甚至连太阳穴都隐隐作痛。
有人熬一熬,疼几天就好了,可也有人越拖越严重,最后医生一检查,牙神经坏了,必须得做根管治疗。
说起根管治疗,不少人脑子里就浮现出一排牙钻、各种器械,还有那种“吱吱吱”的声音,光是想想就让人后背发凉。
可这东西真有那么可怕吗?有些人蛀牙补补就行,有些人却得做根管,到底是咋区分的?
这事得从牙齿的构造说起。
牙齿就像一座小堡垒,外面是坚硬的牙釉质,往里是牙本质,再往里就是牙髓,里面有血管、神经,专门负责给牙齿提供营养和感觉。
如果蛀牙只是停留在外层,那补上就行,可一旦坏到牙髓,里面的神经受到感染,就会出现剧烈疼痛,有时候还能引起炎症、脓肿,甚至让整个面部肿起来。
这个时候,单纯补牙已经不管用了,必须得清理掉感染的神经,把牙根里面的坏东西弄干净,才能让这颗牙保住。
很多人觉得,只要牙疼得厉害,就是该做根管了。其实,牙髓炎的情况分很多种,不是所有牙疼都要做根管。
有的人是急性牙髓炎,牙疼得一晚上睡不着,连头都跟着痛,这种情况多半是细菌已经钻进牙髓,导致神经发炎。
要是拖得久了,炎症可能慢慢发展,疼痛变得时有时无,有时候还会感觉咬东西没啥力气,那说明可能已经变成慢性牙髓炎了。
这个时候,神经已经受到了长期刺激,部分可能坏死,但又没完全坏死,所以症状不是那么剧烈,可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有些人的牙并不怎么疼,甚至觉得挺正常,但去医院一查,医生说牙髓已经坏死,必须得做根管。
这种情况很常见,尤其是那些长期吃甜食、刷牙不认真的人,细菌慢慢侵蚀牙神经,神经被破坏得差不多了,疼痛反而不明显了。
等到有一天,突然牙根发炎、肿胀,甚至长出个小脓包,这时候再处理,往往就更麻烦了。
除了蛀牙导致的牙髓炎,意外磕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有人喝水的时候被烫了一下,牙齿裂了个小口子;有人摔了一跤,门牙磕到了地上,过几天发现牙慢慢变色,变成了灰白色甚至黑色。
这种情况其实是牙神经已经坏死了,牙根里的血管受损,营养供不上,牙齿就慢慢失去活力。
如果不处理,死掉的牙神经可能会引发炎症,甚至影响周围健康的牙齿。
有些人可能会想,既然牙神经已经坏了,那干脆把牙拔了不就行了?其实,拔牙是下下策,能不拔尽量不拔。
人的牙齿就跟大树的根一样,拔掉一颗,周围的牙就容易松动,咬合力也会受到影响。
根管治疗的目的,就是在牙齿坏得不算太严重的时候,尽可能保住它,让它还能继续发挥作用。
有些人听闻根管治疗后牙齿会变脆,便对是否接受该治疗有些犹豫。
确实,失去了牙神经的牙齿,会比正常牙齿脆弱一点,时间久了可能容易裂开。
但如果不做,整个牙根都烂掉了,那到时候不仅要拔牙,还得装假牙、种植牙,花费更大,恢复时间也更长。
研究数据显示,做过根管治疗的牙齿,如果后期护理得当,可以使用十几年甚至更久,而如果放任不管,最终发展到拔牙,治疗成本可能会翻倍。
有些人可能会问,根管治疗是不是一劳永逸?做完之后,牙齿就完全没问题了?
其实,做完根管的牙齿,还是需要好好保护的。
虽然神经没了,不会再疼,但牙齿还是会受到细菌侵袭,如果不注意口腔卫生,牙根部位可能再次感染,甚至导致根尖发炎,那时候再处理,就要复杂得多了。
那么,根管治疗后的牙齿是否必然需要佩戴牙冠来加以保护呢?这个得看具体情况。
如果是后牙,咬合力大,容易受到压力,那戴个牙冠可以减少牙齿断裂的风险。
如果是前牙,平时主要负责咬断食物,受力没那么大,那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决定要不要戴牙冠。
有人可能会问,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牙齿不走到需要根管治疗这一步?
其实,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悉心保护自己的牙齿,莫使其遭受损害。
日常刷牙要认真,使用含氟牙膏,减少细菌侵蚀的风险。饮食上少吃过甜、过酸的食物,特别是碳酸饮料,会加速牙釉质的损伤。
定期去看牙医,发现小蛀牙,早点补上,别等到牙痛了才去医院。
那么,已经做过根管治疗的牙齿,还有可能再次感染吗?如果发生二次感染,该怎么处理?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