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春天的集市上,卖草莓的老伯用竹篮子装着,草莓不大,红里透着点青,闻起来一股清甜的味道。
咬一口,果肉紧实,酸味冲在最前头,甜味慢慢浮上来,吃完嘴巴里还留着股淡淡的香气。
可现在的草莓,个头大得像小苹果,颜色红得像刚刷了油漆,咬开一口,水分倒是足,可有些草莓吃起来没什么味道,甚至有点淡而无味。
有人开始怀疑,这是不是用了什么“膨大剂”?吃了会不会对身体不好?甚至有人说,这种草莓吃多了会致癌。
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很多人一听“膨大剂”这仨字,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各种恐怖的画面,仿佛吃了它就会变异似的。
所谓的“膨大剂”,在农业里一般指的是植物生长调节剂,这东西本质上就是植物的“激素”,就像人长个需要生长激素一样,植物为了长大、结果,也需要类似的物质。
草莓之所以能变大,最主要的原因是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
过去那些小而酸的草莓,是本地品种,产量低、个头小,农民种着辛苦,赚得不多。
而现在市场上的草莓,大多是经过改良的品种,比如“红颜”“章姬”“奶油草莓”这些,个头本来就比老品种大。
再加上温室大棚技术、精准施肥、科学管理,草莓自然越来越大、越来越甜。
一些果农为了让草莓长得更匀称、个头更大,可能会使用膨大剂,其中赤霉素是最常见的一种。
这东西不是化学合成的怪物,而是植物自身也会分泌的一种天然生长激素。
赤霉素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拉长,让果实长得饱满一些,但它不会改变草莓的营养成分,也不会让草莓变成“毒果”。
很多人担心,万一吃了含膨大剂的草莓,身体会不会出问题?这个担心有点多余。
赤霉素在农业上已经使用了几十年,按照国家标准,合规使用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都做过研究,赤霉素在人体内不会蓄积,很快就会被代谢掉,而且它的毒性极低,比食盐还安全。
至于“致癌”这个说法,目前没有任何靠谱的科学证据能证明膨大剂会导致癌症。
倒是很多人平时大鱼大肉、熬夜酗酒,烟抽得比火车还凶,却偏偏担心吃几颗草莓会致癌,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凡事都有个度。
如果农民使用过量的膨大剂,可能会让草莓的味道变淡,口感变差,甚至影响草莓正常的生长周期。
但要说吃了这样的草莓就一定会生病,那就有点危言耸听了。
既然知道了膨大剂不是洪水猛兽,那咱们在市场上买草莓时,怎么挑选才靠谱?
别光看大小。
草莓个头大不代表质量好,关键看果实是否饱满、形状自然。
如果草莓个头特别大,但果肉松散、轻飘飘的,一掰开里面还有空心,那很可能是过量使用了膨大剂,口感会比较差。
颜色别太妖艳。
正常的草莓,表皮应该是红得均匀、带点自然的光泽,但不会红得像涂了油漆。
如果草莓红得特别匀称,连果蒂附近都红得发紫,那可能是使用了催熟剂,吃起来可能没什么味道。
闻一闻气味。
优质的草莓,闻起来有股淡淡的果香味,而不是那种刺鼻的香精味。如果一筐草莓散发出浓烈的香气,像是刚喷了香水,那就得小心了,可能是被人工处理过的。
摸一摸手感。
好草莓摸起来应该是有弹性的,不软不硬。如果草莓摸着特别软,一捏就出水,那很可能是存放时间过长,或者品种本身水分太多,吃起来味道不会太好。
果蒂也要看。
新鲜的草莓,果蒂是绿色的,叶片舒展。如果果蒂发黄、蔫巴巴的,说明存放时间已经比较久了,尽量别买。
买回来的草莓,很多人就是简单地冲一下水,或者干脆不洗就塞嘴里。
草莓的表面有很多小孔,容易藏污纳垢,农药残留也可能留在表皮上,随便冲冲是洗不干净的。
正确的清洗方法是这样的:
用流动的水冲洗,不要泡太久,否则草莓容易吸水变烂。
可以用淡盐水或小苏打水浸泡1-2分钟,这样能去除一部分农药残留。
洗完后再用清水冲一遍,确保盐水或小苏打水被彻底冲掉。
吃之前不要摘果蒂,否则水容易渗进去,让草莓变得水水的,影响口感。
至于草莓怎么吃,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直接吃,但如果想换个花样,可以切成小块拌酸奶,或者搭配燕麦、坚果做成水果沙拉。
如果家里有小朋友,还可以打成果汁或者做成草莓奶昔,既健康又美味。
市场上的草莓越来越大,并不一定是用了膨大剂,更多的是因为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的进步。
即便用了膨大剂,只要合规使用,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
比起担心草莓是不是“打了药”,更重要的是选择靠谱的渠道购买新鲜、优质的草莓,洗干净了再吃。
真正让人健康出问题的,往往不是几颗草莓,而是那些日复一日的不良生活习惯。
与其担心草莓会不会致癌,不如早点睡觉、少点熬夜,戒掉手里的烟,放下桌上的炸鸡,多吃点新鲜水果,身体自然会感谢你。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