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真齐)今年9月17日,是美丽中国的第五个“917支教日”。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自2008年成立以来,13年间,累计为云南、广东、广西、甘肃、福建近390所乡村中小学,输送了超过2700位青年支教老师,为乡村学生和乡村社区带去积极影响,更实现了“育人•遇自己”的双向成长和改变。
美丽中国的年轻老师们,不仅扮演着“教书育人”的角色,更随时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据老师们反馈,乡村中的孩子们大多为留守儿童,每到与父母分别的时刻,也常常会有学生出现分离不适,在校沉默寡言、情绪低落。
为了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有的年轻老师用手中的相机,给孩子们拍一张单人照,和孩子们亲手写下的信件一起,寄给他们在远方打工的父母。当一张张相片打印出来,和信件一起被寄出,那些无处安放的想念和牵挂就有了一个传递和宣泄的渠道。
支教老师代替不在身边的家长,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温柔港湾。从心理和教育上的双重呵护,让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少年茁壮成长。
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的美丽中国20级项目老师李胜蓼就是其中的代表。“十年前,我还是一名初中生,就读于云南临沧大寨中学。那时,没人知道要好好学习,也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但就在那年,迷茫懵懂的我,遇见了美丽中国的支教老师。他们毕业于清华、北师大、上海交大……”李胜蓼对记者说,美丽中国的老师们不仅授课很有趣,也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分享大山外面的故事,这些点点滴滴都让他印象深刻。于是,十年后,李胜蓼大学毕业,做出了和当年支教老师们一样的选择,成了一名美丽中国支教老师。
“支教工作中,每次我在办公室,都会有几个小脑袋趴在窗户上,我一回头,他们就看着我笑。我当时好像突然看见了十年前的自己——一个不爱说话的小男孩,趴在门后面,偷偷望着老师。那时的美丽中国支教老师,现在的我,未来的他们……我相信,这份力量会一直传递下去。”李胜蓼感慨地说。
研究生毕业后,王玉选择在大城市打拼,拿着不错的薪资,但她总感觉自己连停下来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也不知道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玉了解到美丽中国,便决定回到家乡甘肃支教。
据王玉回忆,她的班上有个很开朗的小女孩,一次写关于“理想”的命题作文时,小女孩写道:想成为一名老师,一个温柔的、让调皮捣蛋的孩子变得守纪律,让不爱笑、默默躲在角落里的孩子变得活泼开朗的老师。
“看到这些文字,我很感动,原来,我的学生是知道支教老师在做什么、有什么样的价值的。”王玉说,“当初,我也曾对自己不留退路地选择了支教,对不确定的未来感到焦虑与不安。但现在,我知道,没有一条路是可以看得到尽头的。最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情,我们更宽阔的路,就都在自己脚下。”
李胜蓼和王玉,只是美丽中国深耕乡村教育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美丽中国都以‘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为愿景。每年前往全国各大高校招募、选拔有教育理想的青年,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带去扎根乡土、面向未来的人才。”美丽中国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一键前往【中青看点】,观看完整内容,更有现金奖励